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国教授:希望日本首相能主动承认侵略历史

2015年05月06日 08:53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

  今年是二战胜利70周年,也是苏联(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俄罗斯、中国、英国等很多国家都会隆重举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大阅兵或相关活动。每当这样隆重的庆典,作为国家的精神脊梁,那些健在的、参加过反法西斯战争的老战士都会被邀请参加,那些已故的英雄们也会被人们以各种方式怀念。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前的长明火,到华盛顿国家广场中心镶嵌着4048颗金星的自由之墙,再到伦敦议会附近白厅街上的纪念碑,都向后人默默讲述着二战英雄们的历史。近日,《环球时报》记者专访了俄罗斯、美国、英国的二战老战士和他们的后人,他们依旧是人们心中的英雄,是国家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源泉。正如俄罗斯女诗人别尔戈里茨写过的名句“谁都没有被忘记,什么都没有被忘记”。

  俄罗斯孩子能听懂二战老歌的时代精神

  据俄罗斯《消息报》报道,目前全俄还有约21.75万名二战老战士和270万战时后方工作者。俄罗斯总统普京今年3月在“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组委会”的会议上说:“胜利日是团结、凝聚民心的日子,要让俄罗斯青年人从老战士那里、从历史中继承最好的东西。”俄罗斯政府不仅利用纪念胜利日的机会让民众了解国家历史和先辈的功绩,增强他们维护社会团结和国家利益的意识,还拿出多项举措,关怀这些“卫国战争的老战士”,比如修缮老战士的住房,为每位老战士、已故战士配偶或卫国战争参与者(如战时军工企业员工、随军记者)等发补贴。

  “活着的英雄”“和平的柱石”“国家的灵魂”“最可爱的人”是俄罗斯媒体经常用来歌颂二战老战士的词汇。无论是在苏联时代,还是在今天的俄罗斯,二战老战士永远是“最受尊敬的公民”。“二战老战士”几乎成为俄爱国思想、国家情怀、民族精神的代名词。在俄罗斯,每个大城市都有老战士委员会,每个协会都有老战士合唱团。几十年来,老战士合唱团如同一面面胜利的旗帜,飘扬在俄罗斯的机关、校园和军营,飘进俄罗斯人的心头。《环球时报》记者在圣彼得堡参加过全俄老战士歌唱大会,有老战士骄傲地说:“无论是在苏联解体的艰难时刻,还是在叶利钦执政茫然不知所措的困难时期,我们从未停止演出。我们不是为了挣钱,因为演出从来没有收入。”他们最喜欢的舞台是中小学和高等学府,最爱与学生们一起唱歌。有老战士强调:“虽然我们演唱的苏联时期描写战争精神的老歌说不上是流行歌曲,但孩子们能感受到其中的时代精神。”

  俄罗斯二战英雄、退役少将塔拉斯·舒德洛也向《环球时报》记者强调,他们的生活状况总是受到各级政府的关心,即使是在国家遭遇困难的艰难岁月,他们的衣食住行也能得到保证,“重视、尊重和关心二战老战士是天经地义的事”。舒德洛向记者展示了“红旗勋章”和“为祖国服务奖章”。据他介绍,仅莫斯科就有17位年龄超过百岁的老战士,“百岁老兵”现象间接说明,经历战争磨砺的英雄们一直享受政府的特殊关照和全社会的关心。

  92岁高龄的亚历山大·米罗诺夫曾在苏联后贝加尔方面军第六坦克军团第16机械化旅任爆破手,德国法西斯投降后,他直接从欧洲战场转战到中国东北,参加痛打日本关东军的战役。米罗诺夫告诉记者,有了老战士委员会,俄罗斯各地的老战士能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他们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方面也可以发挥很多作用。他和一些老战士经常去中小学和高等院校演讲,在国家重要节日和庆典期间成为尊贵的主角。在一些外事场合,老战士也会扮演重要角色。

  83岁的老战士阿巴索夫是全俄老战士委员会中国分会主席,他的父亲是苏军飞行员,曾帮助中国抗战,遗体安葬在南京烈士陵园。阿巴索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苏联时期,老战士在各单位住房分配的名单上总是排在最前头。现在,有人建议政府让二战老战士终身免费乘飞机和火车,但阿巴索夫认为这并不是他想要的,他说:“我们只需要来自社会各界、尤其是年轻人的尊重,而不是过多的照顾。”他认为,二战老战士是俄罗斯的精神财富,政府和社会各界应抓紧时间,搜集和整理他们的战斗历史、战斗精神,重视老战士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

  二战老兵是美国人了解历史的“活教材”

  在俄罗斯、美国、英国等很多国家,都有二战纪念碑,以纪念战士们为国家安危与世界和平做出的贡献。美国前总统杜鲁门说过:“我们欠为国家服役过的英雄男女们的情,永远还不清。我们应当永远感激他们,美国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牺牲。”在华盛顿国家广场中心的二战纪念碑前,《环球时报》记者前不久看到一群来自康涅狄格州一所中学的学生。有老师讲解说:“知道这里的‘自由之墙’有什么寓意吗?墙上镶嵌有4048颗金星,每一颗星代表100个曾经鲜活的美国人的生命,这意味着二战给美国造成的死亡人数仅次于150年前的南北战争。他们是后人永远铭记的英雄,更是美国精神的脊梁。”

  “我们应永远铭记在二战中为正义而战和牺牲的勇士。我们应重视战争的教训,努力避免将来发生战争。今年是二战胜利70周年,有关国家都应以十分庄严、隆重的形式纪念这一伟大事件。我们还应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加强各国之间的友谊,特别是促进关系不太融洽国家之间的理解。”今年91岁高龄的美国二战英雄罗杰·内伯格尔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还强调了这一特殊群体对世界和平的重要意义。内伯格尔参加过诺曼底登陆、突出部战役等一系列恶仗,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曾获得过美国军界颁发的紫心勋章、银星勋章、铜星勋章。内伯格尔85岁生日时,美国总统还向他发来亲笔签名的贺寿信件。多年来,内伯格尔一直是美国人了解二战历史的“活教材”,他写文章、上电视,参加讨论会,去学校和各种组织演讲。据内伯格尔介绍,对于二战老战士,美国的社会福利“虽然不是十分令人满意”,但也相对不错。他曾积极要求国会通过“荣誉飞行网络”计划,让老战士参加重要纪念活动时免除包括乘飞机在内的所有费用,同时有志愿者陪同、照顾。

  英国《卫报》曾评论说,如果没有这些浴血奋战的老战士,英国的历史就会重写。为纪念诺曼底登陆70周年,《泰晤士报》曾以“向老战士致敬”为题做专刊,称这些老战士是“民族的脊梁”,并强调“老战士精神永存”。

  90岁的乔治·贝茨担任过英国诺曼底老战士协会的秘书长,几乎每年都组织老战士在登陆日回到诺曼底参加纪念活动,缅怀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友。在堪称“二战转折点”的诺曼底登陆战中,贝茨所在的皇家工程部队承担着艰巨的扫雷任务。在清除德军在海滩上埋下的地雷时,德军狙击手的子弹击中贝茨的面颊,至今他的脸上仍有一块略微凸起的疤痕。贝茨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很幸运,我活了下来。但我失去了许多朋友,他们死的时候才十七八岁,还有的才16岁,还是孩子。”贝茨后来还被派到印度、马来西亚和日本军队作战,并在新加坡参与解救盟军战俘的行动,直到1948年10月退役回到英国。贝茨说:“我们进入战俘营时,都惊呆了,那里就像人间地狱,日本人用非人道的手段残忍地对待战俘。战败前,他们还试图将每个躺在床上的人活活杀死。”

  贝茨说,英国人没有忘记这些保家卫国的老战士。去年纪念诺曼底登陆战70周年活动期间,贝茨共处理3234封电子邮件,忙的时候每天接听四五十个电话,回复五六十封信,先后接受过29次采访。他还经常到各地中小学给孩子们讲战争故事。为表彰贝茨的志愿者精神,英国首相卡梅伦为其颁发了“光芒奖”。

  在2014年英国二战老战士的一次活动上,贝茨遇到98岁的“战地甜心”薇拉·琳恩。二战爆发后,琳恩在英国广播公司主持节目,朗读妻子写给远赴前线丈夫的信,深受好评。她还出演电影《我们会再相逢》,并推出同名歌曲。为提振士气,琳恩还深入印度、缅甸战区慰问演出。丘吉尔曾说,“琳恩相当于四个陆军师的力量”。活动现场,一名在缅甸远征军战斗过的老战士老泪纵横地对琳恩说:“我依然记得你站在汽车后座上为我们演唱的情景,你的歌声像一缕阳光,驱散了战争带来的阴霾……”琳恩握着这位老战士的手,为他又唱起那首著名的《我们会再相逢》。

  奉劝日本首相真诚反省

  近年来,贝茨参加过从阿富汗、伊拉克战场退役的老兵活动。看到许多人肢体残缺,情绪低落,贝茨十分感慨:“战争不但使人身体受到伤害,更重要的是精神创伤。”贝茨苦笑着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战争结束时我还年轻,忙着组建家庭,忙着生计、照顾孩子,忙碌的生活冲淡了战争的阴影。但是80岁后,每当夜深阑静,噩梦再次来袭,70年前的战争阴影仍然在脑海中徘徊。”他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记住他们的抗战史,也希望类似的人类悲剧不要重演。

  对仍有国家的政要不愿真诚反省战争,甚至避重就轻,试图美化战争罪行的做法,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巴丹和科雷希多保卫者纪念协会会长珍·汤普森感到气愤,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父亲曾在二战期间被日军俘虏,我制作过两部纪录片——《不能重演》和《巴丹悲剧》,采访过上百人,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年发生在太平洋菲律宾战役中的巴丹和科雷希多岛的战事……我父亲的生日是12月7日,也就是珍珠港遭到日军偷袭的日子,所以这个日子对我具有特殊的意义。我希望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能利用今年的机会主动承认侵略历史,他需要有这样的勇气,只有这样做才能有利于抚平今天仍然存在的战争创伤。”汤普森还说:“任何国家都不该逃避历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告慰战争受害者的在天之灵,才有希望避免悲剧重演……我们是人类——地球上的‘高等动物’,我们不应辜负人类的美名:彼此富有同情心。我们必须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记者 王如君、黄培昭、汪嘉波)

【编辑:葛雨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