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风暴仍未远去 加德满都华人濒临破碎的“淘金梦”
中新社加德满都7月15日电 题:“震后风暴”仍未远去 加德满都华人濒临破碎的“淘金梦”
中新社记者 张子扬
地震过后整整80天了,周权在加德满都泰米尔商区的佛教用品店还没做成一笔生意。
高额的房租以及雇员工资,成了周老板难以承受的压力。
“我不知道还能撑多久,整日店铺里门可罗雀,几乎看不到一位中国游客。”来自江苏的周权说,“有时候想到这样的状况,心都碎了。”
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周权一直在纠结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时不时用手调整身上那件印有“善华莲舍”字样的体恤衫,闷热的房间内,汗珠大颗大颗从他脸颊上淌下来。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把这些挫折当做一种人生经历,也不是坏事。”周权说。
2012年,当时21岁的周权从江苏淮安老家来到加德满都,承包了一家物流公司的仓库。那时,他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商人以及游客对佛珠手串充满热情,甚至有些趋之若鹜。
积累了两年多的人脉,周权今年初亦加入这一领域的“争夺”,在当地最繁华的泰米尔商区,自己开店当老板。
地震前中国游客很多,他们热衷于康卡、佛珠以及佛像,生意好的时候,周权一共请了两个当地雇员,但即使这样,“也忙得透不过气”。
“90后”的周权曾设想过,如果生意越来越好,再接下更大的店铺,将来功成名就时,可以荣归故里。
可4月25日发生在此的一场大地震,几乎摧毁了他来尼淘金的梦想。
近日来,记者在泰米尔商区走访时注意到,原来人满为患的三条街道,繁华的场景已经一去不复返。有些商家不得不站在店前手捧着各式的纪念品兜售,打折。
而一些位置较差的店铺,在玻璃上用英文和尼文双语贴着“转让”两个字。台阶上厚厚的尘土,真实记录着“人去房空”的凄凉景象。
面对突如其来的生存压力,在当地开设中国餐厅已两年多的全建春不得不将更多精力放到家具生意上。“补贴家用”,成了全建春现在必须想到的权宜之策。
但想到过去餐厅忙碌的画面,全建春坦言,现在用萧条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去年这个时候,每天就餐的食客能有200多人,而现在,有20人就不错了。”
“其实地震发生后,生意受到影响是必然的,但没想到这么严重。”全建春称,“游客都吓怕了。”
按照他之前与房东签订的合同,每两年房租要上涨10%。可对于目前的惨状,老全的态度很坚决,“我跟尼泊尔人说,房租不涨也不降。”
对于未来的打算,全建春无奈地摇着头说,“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或许更久。但肯定要坚持下去,前期投入那么大,不能说不干就不干了。”
一场突如其来的“震后风暴”,让老全选择了坚守,而在加德满都开旅行社五年之久的康波,则另辟蹊径,准备开发其他国家的市场。
“过去我们做定制旅游,一年大概要接待1000多人,而今年6月,只接待了不到20人。”康波告诉记者,“我们最近在接受国内游客咨询时,他们最大的担心就是地震,这种担忧谁也无法阻挡。”
“现在尼泊尔很多酒店、航线机票、以及旅行社都在降价,但降价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关键是信心。”康波直言,“其实这次地震只是对尼泊尔的古建筑受损较严重,而徒步旅行线路、一些自然景区还是保存较为完好的。”
“尼泊尔迟早要复苏的,只是时间问题!”按照康波的预测,如果这里不再发生大地震,半年内,游客还会回来。
康波给记者举例称,五年前以华人管理的旅行社只有两三家,而现在有近100家。“这里毕竟是旅游胜地,谁都不会放弃。”
事实上,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有关零售业、旅游业亟需重建的呼声日益高涨,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组织,都在利用各种渠道呼吁外界对尼泊尔的旅游“重新审视”。
尼泊尔总统亚达夫近日在立法机构会议上说,现在整个国家必须面对外国游客数量急剧下降的难题,“官员们应多想想办法,重新将那些喜欢尼泊尔的游客拉回来,让商人有钱赚,让百姓安居乐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