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妥协与共赢系伊核协议最大亮点
经过马拉松式谈判,伊朗核问题六国与伊朗终于在14日达成解决伊核问题全面协议。此间分析人士认为,这份协议一方面是各方妥协的成果,另一方面各方从协议中基本实现了各自的主要目标,实现了共赢。因此,妥协和共赢成为这份协议中的最大亮点。
伊核问题谈判几经波折。2013年11月,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达成阶段性协议,要求伊朗在2014年7月20日前就核计划作出妥协,西方国家同时减轻制裁,各方同时寻求通过谈判达成全面协议。由于分歧严重,各方将谈判期限延长至2014年11月24日,后又延长至2015年6月30日。
谈判结果宣布后,伊朗与美国都表示,此项协议实现了己方的预期目标,是一份“合理有利”的协议。对这份长达100多页的协议全文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伊核问题主要当事国都作出了让步。
伊朗最重要的目标是西方解除对其经济制裁。此前,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划下红线,要求对伊经济制裁的解除应在核协议达成后立即实现,并且不附加义务。美国则一再声称解除制裁必须在伊朗履行相关核措施之后,且分步进行。协议显示,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核实伊朗履行相关核措施之后,联合国及欧盟对伊朗的所有经济制裁将终止,美国对伊朗的绝大部分经济制裁将冻结,包括关键的金融活动和油气进出口。一般预计,这些制裁的解除可能在今年内实现。这一条款更符合伊朗的预期。但与此同时,一旦发现伊朗有违背核协议的行为,西方国家将有权自动重启制裁。伊朗是否违约将由伊朗和伊核问题六国以及欧盟组成的八方委员会裁决。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最重要的目标是限制伊朗的核活动能力。协议显示,伊朗将把目前的浓缩铀储量降低98%至300千克,多出的部分将在国际市场上卖出或进行化学转换。在这一方面,伊朗作出了较大让步,此前伊方曾强烈反对将浓缩铀运出伊朗。此外,伊朗现有的铀浓缩离心机数量也将削减三分之二,且只能在纳坦兹基地运转。对浓缩铀储量的限制将维持15年,对离心机数量的限制将维持10年。美国做出的让步是,伊朗可在8年后恢复核技术的研发能力。
此外,西方提出的提升对伊朗核计划的核查范围和力度的要求也基本得到满足。在协议中,伊朗较之前立场后退一步,承诺在今年10月15日之前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澄清其对过往核活动的“可能军事用途”的疑问。国际原子能机构将能实时监控伊朗铀浓缩相关活动长达20年或者25年,对部分活动的监控将是永久性的。
各方在伊朗军事设施核查问题上的让步也很明显。此前,哈梅内伊将核查军事设施视为不容跨越的红线。但是,根据协议,国际原子能机构将能够访问伊朗任何的可疑地点,包括军事设施。伊朗将在24天内对核查要求予以配合。另一方面,协议要求,对伊朗可疑地点的核查应尊重伊朗主权,并且将核查限定在确实具有必要性的范围,不能干扰伊朗的正常军事活动。
在谈判最后关头,对伊武器禁运问题成为热点,差点让协议夭折。伊朗要求立即解除禁运,美国则担心放松禁运会助长伊朗在中东的势力。最后双方分别作出妥协。根据协议,对伊导弹禁运最长不超过8年,常规武器禁运不超过5年。
可见,伊核问题主要当事方的妥协精神让各自的核心关切得到了回应,使得历史性的伊核协议成为可能。而由此带来的伊朗与西方关系的缓和及协议对中东地区局势的积极影响,让所有参与方实现了共赢。(记者 付航 杨定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