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安倍谈话”在即:切割侵略历史永难“面向未来”

2015年08月04日 10: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视频:村山富市批判安倍要把日本国民拉入战争来源:上海东方高清

  中新社北京8月4日电 题:“安倍谈话”在即:切割侵略历史永难“面向未来”

  中新社记者 刘旭

  日本媒体早前援引政府高官的话称,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可能在今年8月10日至15日期间发表“战后70周年讲话”。

  8月9日为长崎核爆炸纪念日,8月15日为日本战败日,而且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安倍此时发表讲话引人关注。

  自1994年时任日相村山富市起,日本历任首相均在战败日致辞中提及日本对亚洲各国的战争责任,对给亚洲各国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表示反省,并重申“不战誓言”。安倍2012年12月二度组阁上台后,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发表“8·15讲话”,但两次致辞都对“战争责任”和“不战誓言”闭口不提,其历史观和战争观遭到国际舆论普遍批评。

  北京日本问题专家、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副研究员宋均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二战后,日本国内一直有一股对战后体制和战后日本发展路线的不满情绪,认为日本战后的历史观是胜者强加给败者的政治秩序。近20年来,随着日本制度不断保守化,再加上外部环境的变化,日本国内这种思潮越来越明显,在经济不景气的背后还隐藏着国民政治心态的迷茫。

  安倍上任后,为提振国民情绪,大力推行所谓“积极和平主义”,称日本政府希望面向未来,以积极政策引领日本“做出更多国际贡献”,建立一个“正常国家”。但在安倍这样看似“正常”的政治逻辑背后,掩盖着“非正常”的历史逻辑。

  首先,日本国民的政治心态为何会“迷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历史的认知有严重偏差。安倍内阁修改教科书编写指南,妄图洗刷南京大屠杀中杀害中国平民的暴行,否认强征慰安妇问题,这些否认历史的行径只会将国民认知引向错误方向,加剧日本国内对战后体制的不满情绪。

  其次,安倍政权一直声称奉行所谓“积极和平主义”,其言下之意是日本之前的路线是“消极和平主义”,认为日本的主观能动性没能得到充分发挥。但安倍眼中的“消极”政策正是战后和平体系的重要基础,反观安倍的“积极”政策:解禁集体自卫权、参拜靖国神社、强行通过新安保法案、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则”……一系列行动表明,安倍的“和平”政策背后是狂热的“战争意识”,让邻国甚至日本国内爱好和平的民众质疑安倍执政路线到底指向和平还是战争。

  安倍在公开场合多次呼吁日本要“面向未来”,并制定与之相应的新政策。外交学院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永生对中新社记者指出,在二战结束70周年的重要节点,安倍发表谈话的本质目的就是要同战争历史做以切割,摆脱历史包袱轻装前进,以期实现其“面向未来”的构想。

  但安倍必须认识到,他所幻想的未来不会凭空到来,任何一个人、一个国家都是要站在历史的基石上向前看,而不能通过粗暴掩埋将历史与现实切割开来。从安倍现在的施政方向来看,预计他在今年的战败日谈话中还是会像之前一样“字斟句酌”。

  如果安倍不能以坦荡、真诚的态度对待侵略历史,日本将永远谈不上真正的“面向未来”。以日本在东亚地区的交往为例,日本因背叛历史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对正常国家间交往产生干扰,进而影响到经贸往来。宋均营表示,二战历史已过去70年,中日韩三国完全有实力通过经济融合和人员交往解决负面历史遗产。但事实是中日经济依存度空前加深,两国民众间的好感度却跌至战后最低,其根源就在于日本政府没能就历史问题做出明确道歉,而这种民族情感的隔阂反过来也会对东亚国家间未来的经济合作产生负面影响。

  历史和现实不断证明,道歉并没有那么难,承认战争罪责也并不会阻碍未来发展,反而会成为积极助力。二战后的欧洲之所以能够实现和解进而实现一体化,其关键因素就是德国承认侵略历史并彻底汲取历史教训,态度值得国际社会尊重。德国的诚心道歉使其放下了历史包袱,与法国一起成为欧洲一体化的领导者,邻国也并未因此而恐慌或担忧。

  战后70周年,对安倍来说,是历史给他的一个机会,也是一个严峻挑战。道歉并不是全部,但至少是一个起点,站在这个起点上,日本才有可能真正“面向未来”,亚洲国家也才有信心构建区域的未来。(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