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躲过不信任案 安倍难言安逸

2016年06月03日 07:5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 

  日本在野党5月31日向众议院提交内阁不信任案,以“安倍经济学”失败等理由要求首相安倍晋三下台。但当天下午,这一不信任案就在众议院全体会议上被否决。

  观察人士认为,虽然凭借执政联盟在众议院的议席优势,安倍轻松躲过不信任案,但推迟提高消费税导致的连锁反应将给安倍今后的执政之路蒙上浓重阴影。

  内阁遭不信任案

  日本民进党、共产党、社民党和生活党5月31日共同向众议院递交了对安倍内阁的不信任案,指责“安倍经济学”已经失败,称其导致日本社会贫富差距扩大。

  不信任案对安倍日前在七国集团(G7)峰会上的发言加以批判,称“安倍将自身经济政策的失败嫁祸到新兴国家头上,这种诡辩令人汗颜”。不信任案还提及新安保法,称“安倍政权否定立宪主义和和平主义的姿态不可容忍”。

  日本前经济再生担当大臣甘利明的受贿丑闻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交涉过程信息不公开也是在野党对安倍内阁提起不信任案的原因之一。

  民进党代理代表长妻昭说:“‘安倍经济学’成功了便是首相的功劳,失败了就归罪于世界经济形势不好,哪有这种好事?”

  共产党委员长志位和夫也表示:“将执政失败的责任转嫁给世界经济的说法不成立。”

  不过,掌握众议院多数议席的自民党和公明党执政联盟当天轻松否决了不信任案。

  “安倍经济学”走向绝境

  因四大在野党在是否应该提高消费税率的问题上观点不一,内阁不信任案中没有提及安倍延迟提高消费税率一事,但实际上这是在野党抨击安倍内阁经济政策失败、要求其下台的重要论据之一。

  日本于2014年4月将消费税率从5%提高到8%,原计划于2015年10月再提高至10%,但安倍认为,增税会压制个人消费,不利于抗击通缩,因此于2014年11月决定将再次上调消费税率的时间推迟到2017年4月。

  不过,由于经济复苏情况低于预期,安倍现已决定将在今年6月1日宣布再次推迟提高消费税率。

  分析人士指出,进入2016年以来,反映日本经济走向的日经股指大幅下跌,日元汇率又不断飙升,安倍政府对经济进行短期刺激的政策手段已基本用尽,而可以真正改善日本经济的重大改革却迟迟无法得到实施,“安倍经济学”正走向绝境。

  为给再次延迟提高消费税率找借口,安倍在七国集团峰会上宣称,世界经济正面临很大风险,延迟提高消费税率是为了规避风险。

  但民进党代表冈田克也指出,安倍内阁不得不再次延迟提高消费税率的唯一原因在于“安倍经济学”的失败,安倍把自身失败归罪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做法十分不诚实。

  未来之路不平坦

  据报道,安倍将把提高消费税率的时间由2017年4月推迟至2019年10月。分析人士认为,之所以延迟两年半,安倍有政治上的考量,但此举并不能化解安倍所面临的困境。

  首先,参议院选举将于今夏举行,此时宣布推迟提高消费税率无疑将对执政联盟的选情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争取选民的支持。

  其次,安倍之所以计划将提高消费税率的时间推迟至2019年10月,是为了避开2019年4月的统一地方选举和2019年夏季的参议院选举。同时,由于2020年东京将举办奥运会,国内消费和投资预计将在2019年下半年进入高峰期,经济状况可能会有所改善,届时提高消费税率的阻力会相对小一些。

  然而,推迟提高消费税率将加剧日本政府的财政困境。据测算,提高消费税率能使日本政府增加4万亿日元税收(约合360亿美元),其中1.3万亿日元(约合117亿美元)原计划用于帮助低收入老年人、残疾人等人群以及用于支持幼儿园的运营。但推迟增税将无法确保用于相关保障支出的资金来源。

  另外,日本国债总额高达1000万亿日元(约合9万亿美元),延迟增税也将导致日本财政重建遥遥无期。日本政府原计划在2020年实现财政盈余,但这一目标是以经济增长率提高和大规模削减支出为前提的。随着增税的延迟,这一目标的实现将更加困难。

  (据新华社电)

【编辑:郭炘蔚】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