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俭朴、热情、睿智——三位中国大使追忆卡斯特罗

2016年11月27日 15:2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电 题:俭朴、热情、睿智——三位中国大使追忆卡斯特罗

  新华社记者

  古巴革命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当地时间25日晚去世。三位曾担任中国驻古巴大使的外交官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回忆了他们与卡斯特罗交往的故事。这些故事点点滴滴,打动人心,汇成对这位古巴革命领袖的怀念和追思。

  陈久长:永远的绿色军装

  陈久长于1990年至1993年任中国驻古巴大使,和卡斯特罗会面数十次。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陈大使难过得一时语塞。

  陈久长说,卡斯特罗曾经说过,誓死捍卫社会主义,誓死捍卫革命成果,誓死捍卫国家独立主权。在交往中,陈久长感觉到卡斯特罗就是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者,坚定、亲民和自律是卡斯特罗留给他最深刻的印象。

  陈久长说,卡斯特罗生活俭朴,除出访或出席国际会议换上西服外,平日总是穿着绿色军装,几十年都是这样。卡斯特罗年轻时就喜欢抽雪茄,古巴又盛产雪茄,但他说戒烟就戒掉了,决心和毅力之强令人敬佩。

  陈大使说,西方媒体曾大肆炒作卡斯特罗酷爱名表,但事实上卡斯特罗一直佩带的手表当时只值几十美元。卡斯特罗曾告诉陈久长,这块表跟随他多年,是不会轻易扔掉的。

  因经常陪同中国代表团会见卡斯特罗,陈久长成了卡斯特罗办公室的常客。陈久长说,卡斯特罗办公室陈设非常简单,到处都放着书,全部家当就是一组陈旧的沙发。会见人数较多时,卡斯特罗还需要从别的房间找来椅子。

  陈久长说,上世纪90年代,卡斯特罗就对中国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多次表示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希望中国的发展能给古巴带来鼓舞和经验。

  徐贻聪:热情的首次交谈

  1993年至1995年期间,徐贻聪担任中国驻古巴大使。他上任后和卡斯特罗的首次交谈持续了4个多小时。

  徐贻聪大使回忆道,那次谈话十分投机。其间,徐贻聪因担心影响卡斯特罗的工作和休息,几度提出告别,但都被卡斯特罗挽留住了。临别时,卡斯特罗以他惯有的幽默说道:“今天,我们的谈话那么好、那么有趣,使我都忘记了招待你。我这里有中国酒,就让我们来干一杯。”

  随后,卡斯特罗一直搂着徐大使的肩膀,将他送到了电梯口,挥手道别。

  徐贻聪说,令他感动至今的一件事是卡斯特罗为黄瓜命名。古巴蔬菜种类不多,徐贻聪和使馆工作人员在一片空地上种了黄瓜。卡斯特罗到使馆做客时尝到黄瓜,觉得非常好吃,就跟徐大使要了种子,在古巴全国推广种植。黄瓜成熟时,卡斯特罗请徐贻聪出席专门的纪念仪式,但没有想到卡斯特罗把黄瓜命名为“徐贻聪黄瓜”。

  徐贻聪眼中的卡斯特罗重情重义。他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当年跟着卡斯特罗打天下的革命元老因收礼物,被降职到一所中学当地理教师。临走时,他向卡斯特罗提了个要求,要带走自己革命时用的手枪,卡斯特罗同意了。

  在古巴工作期间,徐贻聪多次请卡斯特罗到使馆做客。卡斯特罗很会使筷子,对中国的松花蛋和糖醋鱼颇为偏爱,尤其爱喝中国的“桂花陈酒”。徐贻聪感叹说,如今只能用“桂花陈酒”祭奠他的英灵了。

  刘玉琴:温暖的首次握手

  听到卡斯特罗去世的消息,两度在古巴工作过的刘玉琴大使非常震惊,初次和卡斯特罗见面时的场景再次浮现在她眼前。

  1993年,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古巴,当时在中国驻墨西哥使馆工作的刘玉琴奉命赴古巴协助工作。

  在哈瓦那机场列队欢送中方代表团后,卡斯特罗再与送行人员一一握手。当他走到刘玉琴面前时,她还在望着中方代表团离去的身影,全然没有意识到卡斯特罗就在自己眼前。

  “你难道不想和我握手吗?”这样一个语气幽默的问话让刘玉琴愣了一下,周围的同志都会心一笑。而这时,卡斯特罗的手已经朝她伸了出来。

  “能和卡斯特罗握手,我非常激动。”刘玉琴感慨地说:“现在想起来,我都觉得,卡斯特罗作为一名领袖人物,能和我这么一个年轻的外国同志主动握手,真是亲切至极。”

  1999年,飓风“艾琳”肆虐古巴,致使首都哈瓦那的电力供应大规模长时间中断。刘玉琴回忆,那次风灾过后没多久,卡斯特罗来到中国大使馆,询问受灾情况。当得知使馆已经断电26个多小时后,他一言未发。可令人没想到的是,古方政府随后就给中国大使馆送来了一台发电机。

  “上世纪90年代,古巴经济特别困难。就算在这样的条件下,作为古巴最高领导人,卡斯特罗想着的是中国使馆的工作人员,想着给我们提供好一点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现在想起这一幕,内心仍然感动不已。”刘玉琴回忆道:“直到现在,这台发电机还放在中国使馆,偶尔还能派上用场,成了一个时代的见证。”(执笔记者:冯俊扬;参与记者:赵晖、李家瑞、高春雨)

【编辑:高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