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观察:巴西腐败问题为何难根除
新华社里约热内卢6月25日电 (国际观察)巴西腐败问题为何难根除
新华社记者陈威华 赵焱
巴西警方日前表示,过去4年间警方调查了逾2000起腐败案件,这些腐败行为给国家带来的损失高达300多亿美元。此间专家指出,政党碎片化、“掮客”文化盛行和司法部门懈怠造成了巴西官场前“腐”后继的局面。
“洗”出来的大案
根据巴西警方公布的统计数字,过去4年间警方进行了2056起反腐调查。截至今年3月31日,这些腐败行为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损失高达1230亿雷亚尔(约合370亿美元)。
警方称,针对巴西最大国有企业巴西石油公司(简称巴油)的“洗车行动”是巴西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牵扯面最广的反腐调查,经评估这一案件造成的损失金额约为42亿美元。
“洗车行动”始于2014年。当时,警方在一起打击地下钱庄的行动中偶然发现巴油也牵涉其中。调查发现,巴油与多家大型建筑承包商之间存在体制化的非法交易。这些工程承包商“以回扣换合同”,所执行的工程合同价格往往高于实际价格,超出金额除小部分付给经手的巴油高管外,大部分都流入了相关政党的小金库。
这一丑闻不仅成为来自劳工党的巴西时任总统罗塞夫去年遭弹劾下台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随着调查不断深入,事情还在进一步发酵。
今年4月11日,巴西联邦最高法院法官埃德松·法欣宣布,授权检察部门调查包括参众两院议长和8名部长在内的约百名政要和官员,执政党和在野党都牵涉其中。这批“政坛精英”涉嫌的罪名包括主动索贿、被动受贿、洗钱、有组织犯罪和招投标造假等。
在一系列反腐调查中,现任总统特梅尔也未能幸免。巴西媒体上月披露,巴西最大肉类加工企业JBS前总裁若埃斯利·巴蒂斯塔向司法部门提供了一段今年3月与特梅尔的谈话录音。录音显示,特梅尔知悉且默许巴蒂斯塔向已经因腐败入狱的前众议长库尼亚支付“封口费”,以换取后者不再供出更多人。本月中旬,巴蒂斯塔向媒体披露,JBS公司数年来贿赂的巴西政客有近1900名。他还宣称,特梅尔向他频频索贿,是“腐败头子”。巴西最高法院22日裁定,巴蒂斯塔供词可信,可以以“被动腐败罪”开始调查特梅尔。
制度助长腐败
自上世纪80年代巴西民主化以来,政客贪腐对这个拉美国家来说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巴西政治学家指出,巴西现行的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和法律体系一定程度上为腐败创造了条件。
首先,巴西实行多党制,各党派实力分散,竞选活动往往成为候选人之间比拼财力的过程。受制于选举法的规定,额外竞选开支只能通过私设小金库来解决,这催生了政党与企业间的权钱交易。巴西建筑业巨头奥德布雷希特公司高管贝内迪托·达席尔瓦供称,巴西社会民主党前主席内韦斯在2014年大选时曾要求他为3名该党候选人提供600万雷亚尔(约合180万美元)的“额外经费”。
同时,巴西拥有特别的“政治任命”人事制度,允许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一把手将自己的亲朋好友安排在本单位内任职。这些靠裙带关系出任要职的官员和企业高管也往往成为贪腐高发人群。
其次,巴西社会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掮客”文化,牵线搭桥获取佣金成为社会常态。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巴西政客热衷于开设公关公司,也解释了巴油高管为何敢在合同上加价获取私利。
奥德布雷希特公司从一家规模并不大的企业,短短十几年间发展成为业务涉及建筑、能源、垃圾处理等多个行业的巨头,也正是借助这种“掮客”文化。该公司前高管伊尔贝托·阿尔维斯向警方供认,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集团在内部专设“行贿部门”,从此生意变得“顺风顺水”。
再次,巴西法制上的漏洞也助长了腐败现象。尽管巴西司法部门独立性较强,但总体而言,巴西司法体系效率较低,对腐败行为起不到震慑作用。比如,巴西法律规定,部长和议员享有刑事豁免权,只接受最高法院调查,普通法院无权调查。但最高法院人少事多,根本忙不过来,导致不少腐败官员长期逍遥法外。
此外,巴西司法程序繁琐复杂,当事人几乎可以无限制地上诉,这使得一些腐败案件最终不了了之。同时,由于巴西没有死刑,腐败分子即便锒铛入狱,也往往只需服上几年刑,就能够获得回家软禁服完剩余刑期的待遇。
对于巴西的腐败顽疾,民众深恶痛绝,他们希望看到巴西政治生态的健康化。有巴西媒体表示,希望最近一系列腐败大案调查能够成为“清洁政坛空气”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