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斡旋黎巴嫩危机折射法国中东外交“新政”

2017年11月23日 19:3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视频:哈里里宣布暂缓辞职 保证将留在黎巴嫩  来源:上海东方高清

  斡旋黎巴嫩危机折射法国中东外交“新政”

  新华社巴黎11月22日电 (国际观察)斡旋黎巴嫩危机折射法国中东外交“新政”

  新华社记者 韩冰 应强

  黎巴嫩总理哈里里22日说,应总统奥恩要求,他决定暂缓辞职。他于本月4日在访问沙特阿拉伯时突然宣布辞职而引起的风波似乎暂趋平息。

  回顾风波起落,法国主动斡旋的作用抢眼。分析人士认为,法国此举体现了对中东政局的深度介入,出于对自身安全、经济利益的考量,法国在总统马克龙领导下积极务实的外交色彩日益明显。

  法国斡旋抢眼

  哈里里4日在访问沙特期间突然通过视频宣布辞去总理职务,并指责伊朗及其支持的黎巴嫩真主党破坏黎国家安全。这一事件引起各方关注并持续发酵,黎国内局势难测,沙特和伊朗的矛盾也愈加尖锐。

  为了给紧张气氛“降温”,法国不仅在多个场合公开呼吁尊重黎巴嫩的主权和稳定,更想方设法促进各方沟通。法国总统马克龙9日在出访阿联酋后突访沙特,随后数日内又与伊朗、以色列、沙特、埃及、美国等国领导人就中东局势进行电话会晤。

  法国斡旋迄今最抢眼的一步,当属哈里里“被沙特挟为人质”的流言四起时,法国总统府宣布邀请哈里里前往巴黎。梳理事态发展脉络,可以说哈里里18日应邀前往巴黎恰为澄清谣传、打破僵局提供了契机,成为哈里里“闪辞”事件的一道分水岭。

  缘何积极介入

  分析人士认为,法国积极介入这一风波原因有三:

  第一,法黎两国渊源深厚。黎巴嫩和法国自16世纪以来就关系密切,前者甚至一度接受法国的委任统治。法国巴黎政治学院政治学者弗雷德里克·沙里永介绍说,介入黎巴嫩事务在法国外交中十分常见,从1996年以色列轰炸黎巴嫩南部村庄卡纳事件到2006年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之间的战争,再到2007年黎巴嫩国内政治危机,法国的身影都十分活跃。

  据媒体披露,哈里里家族和法国政界也关系密切。哈里里的父亲拉菲克·哈里里2005年遇刺身亡后,唯一出席葬礼的西方国家元首就是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瑞士地中海和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政治学者哈斯尼·奥贝迪指出,马克龙在今年上半年法国总统选举期间,曾出访黎巴嫩并获得黎巴嫩总统奥恩接待,这为他入主爱丽舍宫加分,也使得他欠下黎巴嫩一个人情。

  第二,事关法国安全。沙里永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黎巴嫩虽小,却是地区局势的风向标。作为周边大国势力博弈的舞台,黎巴嫩的局势如果恶化,地中海地区爆发战争的风险就会增加,从而对法国和欧洲造成影响。对法国来说,黎巴嫩局势不稳是难以接受的。

  第三,出于经济利益考量。此次风波牵涉的沙特和伊朗均是法国在中东地区较为看重的市场,假如地区局势不稳,势必影响法国和两国开展经贸合作。法国《挑战》杂志日前刊文指出,沙特是法国军工产品的重要客户,马克龙此次邀请哈里里前往巴黎及时挽救了沙特的颜面,这对法国以后加强对沙特的商品出口自有裨益。

  折射务实外交

  法国此次积极介入哈里里“闪辞”风波,客观上增强了法国在中东事务中的存在感,折射出马克龙领导下法国外交政策的一些新意。

  沙里永说,此次斡旋体现出马克龙中东外交的一个特点是:与各方保持对话,坚持自己的原则,但不居高临下教训别人。从实际情况看,法国虽然无力独自解决中东问题,但这种外交策略使得法国有一定能力推动困局“解套”。

  奥贝迪认为,近年来由于缺乏合适的中东外交策略、自身经济形势较差、欧盟问题频出等原因,法国在黎巴嫩事务和中东地区的存在感明显下降。马克龙此次积极斡旋黎巴嫩政治难题,标志着在美国调整中东政策的背景下,法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提升。

  《挑战》杂志刊文指出,从马克龙此次斡旋手法以及他上任以来处理法国和美国、俄罗斯关系的行动来看,马克龙的外交政策具有鲜明的“务实”色彩。虽然马克龙也高呼价值观口号,但在实际行动上,他将经济和政治利益放在价值观之前。

【编辑:张艾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