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国际时评:巴黎圣母院火灾引出的文化反思
新华社北京4月19日电 题:巴黎圣母院火灾引出的文化反思
新华社记者韩梁 郑汉根
巴黎圣母院日前在火灾中严重受损,欧洲文明乃至人类文明遭受重大损失,让人痛心。而舆论围绕这场大火的讨论折射出的一些情绪和动向,值得关注和反思。
一些人把这场火灾与一百多年前那把烧掉圆明园的大火联系在一起,言语中不乏嘲讽,甚至为这场人类文化遗产遭遇的劫难叫好,流露出一种“复仇”快感。中国古语说:“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爱国不是幸灾乐祸,这种缺乏同理心的念头是一种非理性情绪,与爱国热情无关。
中国是文明大国和礼仪之邦,对待不同文明一向怀着海纳百川、惺惺相惜的心态,对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向来心怀赏悦。当其他国家遭遇巨大文化损失时,以人类文明的开阔视野而非民族恩怨的狭隘眼光,与当地民众感同身受,共情共伤,当是一个大国国民应有的心态。
另一个现象也值得深思。近年来,全球各地文物古建遇险的事情多次发生。巴西国博大火、巴米扬大佛遭毁、叙利亚古迹遭劫……其中一些文化遗产损毁的程度可能远超巴黎圣母院,而其在全球范围引发的惋惜和痛心,远比不上巴黎圣母院大火带来的冲击。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文明受到的尊重和关注处于不平等状态。从人类文明视角看,文物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价值没有高下之分。对不同文化给予同样关注、对不同民族给予平等对待,是一个美好世界应有的样子。
对灾难的痛恻不分民族,对文化的珍视、对美的热爱超越国界。用理性替代偏狭,用共情替代冷漠,同时,对不同文明投以同样珍视的目光和关怀,让不同文明和合共生、交相辉映,这才是人类文明应有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