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美术馆捐赠人:全情投入,致力做中法人文交流的桥梁 | 中法老友记
中新网北京11月7日电(记者 吴辛茹) “文化交流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我希望更多的人在推动中法两国文化交流时带着一种敬意,并对自己有更高的追求和极致的要求。”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罗丹美术馆捐赠人、西安市总商会副会长张程程对中新网记者表达了自己对两国文化交流的希冀。
张程程是个来自古城西安的85后姑娘,自14岁起便踏上了前往法国的留学之旅,在异国他乡度过了宝贵的十年时光。这段跨越两大文化疆域的成长经历,不仅让她对中法两国丰富的文化、社会风貌与风土人情有着深入了解,更造就了她独特的国际视野与艺术品味。
归国后,张程程决心将自己在两种文化土壤中汲取的养分回馈社会,付诸实践,致力于搭建中法人文交流的桥梁。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促进两国人民间的理解和友谊贡献力量,让文化的交融,成为连接两国人民心灵的纽带。
全情投入,才能追求极致
幼时,张程程曾学到一篇关于法国大雕塑家罗丹的课文《全神贯注》,文中描述了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邀请奥地利文学家斯蒂芬·茨威格至其居所造访,然而自己却全神贯注地沉浸于创作之中,以至于忘了客人来访的事。这篇课文让她印象深刻,使她明白,追求极致需要全情投入,也需要对这件事情本身抱有极度的尊重。
2019年10月8日,第四届中法文化论坛在法国尼斯举行。在“博物馆、赞助人和艺术家的联动”分论坛后,张程程与罗丹博物馆馆长卡特琳·舍维约(Catherine Chevillot)现场签署了一份赞助协议,承诺出资为馆内毕宏馆购置和陈设当代艺术作品,双方文化合作开启新阶段。
这一次,代表亚洲的中国艺术家李昕以“水”为主题,创作了八幅椭圆形的烟灰色绘画,作品征服了罗丹美术馆的穹顶。而张程程,是那个促成一切成为现实的运作人。
李昕曾在采访中介绍,东西方文明对应不同的作画气质,也反映了两种文化背景下,差异化的思维模式。而连接这两种不同艺术的“介质”之一,就是水。
张程程表示,李昕的作品阐释了中国人的平静与力量,能够把这样的艺术符号带到巴黎,可以让更多的人去理解中国,理解中国人的表达方式,是件“非常有意义且伟大”的事情。
从儿时课文中的启发,到后来成功赞助罗丹博物馆,张程程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全情投入的价值。这份对艺术的热爱与精神,伴随着不懈的努力与坚持,让她实现了个人奋斗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为促进中法文化交流贡献了一份力量,结出了文化交流互鉴的积极成果。
在她看来,中国人讲究言出必行。她也希望有更多人在推动文化交流时能够全情投入,用自己的能力推动交流当中的承诺,变成产品落地。
从哲学学习到文化交流,理解与尊重必不可少
少年时期,张程程在法国寄宿家庭里生活。据她回忆,刚到法国时,她唯一的感受就是孤单。但是,法国的“父母”给予了她“非常大的爱的力量”和人文关怀,帮助她克服恐惧,逐渐适应了异国他乡的生活。
由于语言障碍,张程程总为哲学作业发愁。每当这时,法国“爸爸”便会告诉她,读哲学不应该只读文字,而要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感情。法国的教育体系和家庭生活带给了她许多人生沉淀,塑造了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这样的教育引导下,张程程也渐渐发现,学习哲学和从事跨国文化交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她表示,两国间的文化沟通不是简单语言层面的听懂即可,“文化交流也必须要带着对爱意的理解。它一定是基于两国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认可,一切都要源于爱。”
她坦言:“我一直都没有脱离中国和法国文化交流使者的身份。不管别人是不是授予我这样的名誉,我都对自己有这份要求。我是中国人,我希望让更多人理解我们,能看到我们,能支持我们,能认同我们,能与我们一起前行。”
风雨一甲子,中法两国友谊如同大树生根,不断长出新的枝桠,孕育新的果实。自2016年起,中法文化论坛在中国和法国之间交替举办。从北京到里昂、西安、尼斯、苏州、再到多维尔,每一届中法文化论坛都在深度诠释和致敬两国之间的友谊,展现着更多合作成果,张程程认为,这对她来说“意义非凡”。
在中法建交60年这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背景下,张程程发出自己的祝福。她祝愿,第六届中法文化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完)
- 专题:第六届中法文化论坛
国际新闻精选:
- 2024年11月21日 17:26:07
- 2024年11月21日 16:46:30
- 2024年11月21日 13:46:23
- 2024年11月21日 13:14:55
- 2024年11月21日 10:28:21
- 2024年11月21日 08:47:00
- 2024年11月20日 16:01:57
- 2024年11月20日 15:57:48
- 2024年11月20日 12:31:56
- 2024年11月20日 09:2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