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吃罢早饭,家住葫芦岛市北港镇牛营子村的陈德满穿上工作服,在家门口等单位的通勤车接他上班。“现在我和城里人一样,早八晚五每天按时上下班,按月拿工资。工作不累,收入还非常稳定,这比以前当农民好多了。”听得出来,成功转产后的陈德满对自己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
今年43岁的陈德满是葫芦岛市龙港区北港镇牛营子村农民,以前一直靠打鱼为生。由于近海渔业资源日渐枯竭,老陈虽然自家养了条船,却只能在海蜇丰收时出海捕捞。一年下来,出海时间到不了10天。另外由于家在沿海地区,他家的4亩多土地都是“薄田”,种玉米也收入不了多少。“年头好的话一年能赚5000多元,实在很困难。”提起当初一家三口靠着捞海蜇的收入过活,老陈直叹气。
随着我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葫芦岛北港经济开发区迅速崛起。大项目、大工程纷至沓来,原来的万亩废弃盐滩地成了开放开发的热土。为了让发展惠及百姓,葫芦岛北港经济开发区在企业用工方面和入园企业达成协议,让他们在招工时尽量考虑本地村屯的老百姓。同时,开发区还根据入园企业的用工条件,组织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劳动部门也做好工作,保证这些农民工的待遇。
从去年3月份开始,陈德满正式成为葫芦岛七星钢管集团的一名签约工人。凭着自己会开车,他在厂子开拖拉机,负责物资运送。老陈说:“一个月1400元的工资,中午还供饭,单位还给上了‘五险’。作为一个农民,从来没想过自己能过上这样的日子。”最令老陈满意的是厂子考虑到他们的居住地距企业有一定距离,特意准备了通勤车负责接送他们上下班。老陈说:“以前每次出海捕捞,家人都非常惦记。现在好了,就近上班,就近赚钱,还有专车接送。另外每个星期还能休息一天,现在是地照种、海蜇照捕,家里有什么活也不耽误。”因为开发区的崛起,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发生着变化。据北港经济开发区公用事业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现在开发区附近村屯的农民和入园企业正式签工作合同的已有200多人。此外开发区还将一些配套服务,如垃圾清运等委托给村屯负责。还有不少农民已经就近开起了餐馆、小卖店等,很多人都有了稳定的收入。当地群众都说:“随着开发区越来越兴盛,我们的日子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记者感言:发展为了什么?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更好地改善民生、服务民生。农民的转产转业是大问题。改变农民,尤其是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这要求我们各级党政部门要如同关怀下岗工人再就业一样,因地制宜、想方设法为农民谋求新出路,点燃他们创业致富的新希望。葫芦岛经济开发区的做法让农民自己掌握致富的“钥匙”,实现了转产增收。(记者 李万东)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