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歌曲的创作源于知青情结
“在90年代初,我的音乐是对知青文化的一种回顾”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1993年,《小芳》红遍大江南北。随着《小芳》的出现,《一封家书》的火热,中国流行乐坛兴起了一股“城市民谣”的热潮。《小芳》、《一封家书》等反映知青生活的作品在当年特定的环境下引起了众多人的共鸣和喜爱。从此,“城市民谣”成为了一种流行的音乐形式,而不再只是躲在乡村角落里的无名歌谣。
南都周刊:《小芳》和《一封家书》的出现,掀起了“民谣”热潮。当时中国流行乐坛并没有同种类型的音乐,你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什么呢?
李春波:没有。虽然我也想与众不同,但是并没刻意要去追求风格。我并不在乎别人说我的歌是民谣、摇滚还是布鲁斯,我也不追求这些形式。其实这不仅并不重要,而且也没什么意义,我唯一在意的是听众是否喜欢。不管什么风格,只要能打动人就好。音乐应该是轻松简单的,不用去挖掘太多含义。我想这两首歌走红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是什么风格的音乐,而是因为它朴素、真诚,引起了很多曾经上山下乡的知青们的共鸣吧。
南都周刊:当时为什么创作的大部分歌曲都是以“知青年代”作为背景呢?
李春波:我家里有好几个知青,我受他们影响挺多的。那一代人没有权没有势,先后经历了下乡、下海、下岗。在上山下乡的特殊生存环境里,造就了他们独立的生存意识。90年代初,我的音乐作品几乎都是对当时文化的一种回顾。
南都周刊:当时这种新颖的音乐形式出现的时候,大家的反响如何?
李春波:《小芳》出来的时候,被评论说是“词口语化,吐字方式不标准,演唱相比音乐学院出来的歌手要粗糙”。尤其是《一封家书》争议更大,很多人说:“一封信也可以成歌?太奇怪了。”但是大多数还是接受的,记得《一封家书》还没正式发行时,唱开了一个“新歌试听会”,结果效果出奇地好。唱一句,台下就鼓一次掌。还热烈要求我返场多次。所以我觉得其他都不重要,只要自己喜欢就好,表达出真情实感,就一定会找到共鸣。
广州乐坛当时处于辉煌时期
“当时的香港乐坛虽繁荣,但他们还是有一些自卑”
当《小芳》横空出世之时,香港亚洲电视台带着浓厚的兴趣,派出采访组跟踪李春波,因为他们不相信《小芳》在广州打败了所有的引进版歌曲,成为广州第一畅销带,但事实却让香港流行乐坛这帮妄自菲薄的人自惭形愧。不过,广州流行乐坛当年的辉煌是无法复制的。在盗版碟大行其道、音乐作品质量不高、歌手素质低下的今天,回忆当初,曾经显得如此美好。
南都周刊:10年前你的《小芳》打压了不少香港流行音乐,你觉得是偶然还是必然呢?
李春波:必然。就算没有《小芳》,也会有别的音乐。这也是源于当时内地流行乐坛的迫切需要。
南都周刊:那时候,你一张专辑的制作费大概是多钱呢?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