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美建交以来,有一类故事一直在重复:每当美国政权更替并且白宫“换党”之时,中美关系都会出现一段时间的波折、振荡,甚至倒退,然后才是逐渐修复、发展。30年中,白宫三次“换党”,都曾引发中美关系出现“振荡期”。
这其中的缘由,在某种程度上是美国的选举政治。由于中美之间存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特别是出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美国选民对中国普遍不了解,甚至有所误解。因此候选人在竞选中经常拿中国说事儿,以捞取选票。待他们赢得选举上台之后,也要对自己的承诺有所表示,于是就会在对华政策上表现得强硬一点,从而导致中美关系的“振荡”。同样,也是出于竞选的需要,总统候选人总是要标新立异,刻意批评执政党的政策。
里根:在台湾问题上制造麻烦
中美建交是在美国民主党卡特政府任内实现的,这是符合中美两国根本利益的大好事,双方都明白这一点。然而,在1980年大选期间,卡特的对华政策却遭受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里根的强烈批评。里根公开提出,要在全世界推广西方的民主。里根政府后来的政策与其竞选言论保持了延续。美国学者理查德·鲍厄斯认为,里根当政时期是“美国长期反共历史的最高潮”。
里根的反共政策,矛头是指向了包括苏联在内的众多社会主义国家,不单是中国,而且主要目标是苏联。仅凭这一点,还不好断定其对华政策是否会强硬。实际上,后来的里根政府在推行强硬的反共政策的同时,却奉行较积极的对华政策。其中缘由,世人皆知。
不过,竞选期间在台湾问题上的言论,却较能体现出里根对华政策的意向。作为总统候选人,里根批评卡特在中美建交时接受了中国提出的实现关系正常化的有关台湾问题的三个条件,认为卡特做出的让步“并非必要,也不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里根对美国国会制定的《与台湾关系法》大加称赞,这与当年卡特一再表示反对、有时甚至威胁要动用否决权,形成了鲜明对照。
里根上台后,不顾中美关系的大局,在台湾问题上制造麻烦,特别是执意要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从而引发了中美关系的“振荡”。
对此,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明确表示:像台湾这样的问题,中国是“不会吞下去的”;“在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的问题上,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他还警告:中美关系面临“倒退”的危险……
经过多轮较量、博弈,直到1982年8月中美两国政府达成《八·一七公报》,双边关系回到正常轨道。因里根政府上台而出现的“振荡期”持续了19个月。
克林顿:打压意识形态对手
1992年美国大选时,美国民主党候选人克林顿也将对华政策作为获取选票的工具,攻击共和党老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过于软弱。
这次白宫“换党”,恰逢“冷战”结束,美国面临全球战略大调整,因此给中美关系带来的冲击显得更加剧烈,“振荡期”也相对较长。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国成了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要抓住这一“天赐良机”打造单极世界,为此美国要继续“整治”它的意识形态对手。这时,继续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自然首当其冲。与此同时,苏联威胁的消失,也使美国一度失去了对中国的战略需求,美国没有必要为了得到中国的战略合作而“包容”中国。在这个时候攻击中国,表达对中国的强硬立场,既是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必然,同时也是攻击竞选对手、捞取选票的有力武器。
克林顿上台后,先以“人权”为武器,后拿台湾问题做文章,给中美关系制造麻烦,导致中美关系跌宕起伏,以至于到克林顿第一任期结束时,双边关系仍未恢复正常。
后来,经过多番较量,直到克林顿第二任期,两国才实现了元首互访,并将双边关系定位为“致力于建设性的伙伴关系”。这个“振荡期”持续了4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