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日本民主党赢得政权有利于经济稳定复苏——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国际新闻
    分析:日本民主党赢得政权有利于经济稳定复苏
2009年08月31日 14:21 来源:金融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8月30日清晨6时至晚上8时,日本众议院选举工作如期进行。由于此前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在野的日本民主党将击败目前与公明党联合执政的自民党,在众议院获得逾300个席位,从而实现执政党的更迭,此次选举吸引了全球的广泛关注。从日本共同社、日本广播协会(NHK)电视台、富士电视台等几家主流媒体在当天选举结束后公布的出口调查结果来看,民主党取代自民党上台执政已成定局。多数海外分析家认为,由于民主党主打民生牌,其执掌政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复苏。

  现在日本的选举制度是小选举区加比例代表制,包括了小选举区选出的300个席位以及180名比例代表。根据共同社当天公布的出口调查结果,民主党将在众议院全部480个议席中夺得约300个席位,从而赢得出任首相的权力。

  NHK电视台的调查则显示,民主党议席数可望超过300个,自民党议席数仅在100个左右。富士电视台则预计民主党将获得321个席位。

  反对党的胜利将带来15年来日本的首次权力变革。由于民主党与自民党的经济主张有一定差异,分析家预计,在日本正处于从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中复苏的关键时点,民主党在本次大选中的获胜将刺激日本消费者对经济的信心,有利于该国经济步入稳定复苏的轨道。继今年第一季度折合年率收缩11.7%之后,第二季度日本经济折合年率增长3.7%,实现了5个季度以来的首次正增长。

  从民主党和自民党此前提出的竞选主张来看,自民党明确表示,将在2010年下半年度实现2%的年度增长率,并在今后3年内创造出40万亿至60万亿日元的需求,确保增加200万个就业岗位,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而作为反对党的民主党的长项是主打民生牌,一直坚持通过提供抚养孩子补贴、取消公路通行费等方式来帮助日本家庭。民主党提出每月发放2600日元的儿童补贴以提高出生率,同时向农民提供更多支持,并拨巨款用于教育补贴等等。民主党还承诺将提高最低工资,不鼓励通过中介或临时合同雇用工人。不过,由于缺乏执政经验,民主党和财界的关系较薄弱,除了提出减税、补贴等与经济增长相关联的政策外,并未提出有关经济增长的明确政策。

  瑞银驻东京的高级经济学家会田卓治表示,政治上的变革至关重要,因为日本经济的停滞已经持续了相当长时间。他说,日本眼下内需疲软,社会正迅速步入老龄化。如果人们相信政府将认真解决这些问题,就有希望出现信心的大幅改善。摩根大通驻东京高级经济学家正道安达认为,民主党的上述政策主张可能会暂时起到支撑消费信心的作用。“如果民主党大获全胜,日本家庭会预计收入增加,这样的预期可能增加人们对日本经济的信心。”他如是说。而信心的改善将提振日本的支出。会田卓治认为,受到股市持续上涨支撑的信心的改善将最终导致生产的复苏,从而导致就业市场的复苏。

  数据显示,在去年12月份创下新低后,今年7月份日本的家庭信心第七个月上升。不过,由于工资下滑和就业市场恶化,悲观论者仍然超过乐观者。根据官方最新数据,6月份日本的工资下滑幅度前所未有,7月份失业率则创下5.7%的历史新高且通缩进一步恶化。

  正因如此,摩根大通的正道安达对信心改善的持久性不那么乐观。根据彭博资讯对经济学家的调查中值,明年中期日本的失业率将达到5.9%。“如果家庭收入以这样的速度下滑,经济信心不大可能会持续保持下去。”正道安达说。

  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下一届日本政府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创纪录的失业、福利成本居高不下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有分析家表示,无论谁赢得这场选举,都难以改变眼下这可怕的就业环境。自去年11月陷入经济萧条以来,日本的失业人数已经激增了100万至6月份的360万。国内外需求的萎缩使企业冗员增加,野村证券预计,如果将日本所有的剩余劳动力都计入失业范畴,6月份的失业率将高达12.2%。此外,日本有1.27亿人正在迅速步入老龄人口行列,65岁以上的老年人居世界首位,而15岁以下的青少年比例则是全球最低的。日本政府的福利支出已经占到了今年总额为88.5万亿日元预算的四分之一。(袁蓉君)

【编辑:曹昆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