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dif]-->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是一场于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间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这场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世界向帝国主义时期过渡、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爆发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左右的人丧生,2000万左右的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估计损失约1700亿美元。
日本以“菩萨面孔,夜叉心肠”的伎俩,通过伪装麻痹对手、蒙骗国际视听,伺机以铁血攫取他国利益。比照历史,今日安倍政府的作为更让人对“夜叉心肠”在日本死而翻生心生警惕。 |
对于现代世界来说,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弗兰兹·斐迪南大公及其妻子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遇刺一事,永远值得人们反复提起,正是它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一个月后的发生。 |
在过去100年里,欧洲人仍习惯将一战称为“欧战”。时隔百年,记者重走当年一战爆发历史路线,和当地人一起说老话题,听新看法。 |
|
|
各国列强战前军备竞赛(陆军部分)
世界列强在1914年的海军力量
伤亡与损失
|
|
|
事件背景: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中国
政治上:中国政府在是否参战的问题上,引发“府院之争”。 经济上:大战期间,英、法、德等交战国对华商品输出大幅度下降,商品需求则有所增加,在一定幅度上缓解了民族工业的市场压力;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文化上:“一战”中爆发了俄国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部分知识分子通过“一战”反思西方文化。
中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时中国主要人物及政府简介
|
|
日本参加一战的背景及原因
日本自从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打败中国及沙俄后,欲向中国获得更多利益。因此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里投向协约国,向同盟国宣战,以获得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权益,于是在1914年8月23日向德国宣战,发动了青岛战役,11月攻占青岛。
日海军出动舰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舰队应盟国英国之邀,曾派舰队协助作战。 开战不久的8月21日,日派出“伊吹”号战列巡洋舰、“筑摩”号轻型巡洋舰,10月1日又派出“日进”号重型巡洋舰,共同组成特别南遣支队,主要负责跟踪德“埃姆登”号通商破坏舰。 同年9月,编成第1、第2南遣支队,10月19日占领赤道以北德属南洋诸岛,进而负责保护南洋方向和澳大利亚航线等海上交通。11月19日编成遣美支队。 不久,德国潜艇加强对协约国船只的袭圌击,1917年2月,宣布无限制潜艇战。应英国的请求,当月7日,日本编成第1、第2特务舰队,派往地中海、印度洋和南部非洲方向,负责保护协约国船队。4月又编成第3特务舰队,派往澳大利亚方向。此间1艘驱逐舰被击沉,但日本舰队的活跃却受到各方的赞扬和感谢。 大战后,日本负责南洋群岛的委任统圌治。并继承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但在华盛顿会议上日本在山东特圌权又被取消。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日本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增强了日本的经济实力,日本进入短暂的“大正民主”时期。
大正时代
大正年间(1912年-1926年)称为大正时代。 明治天皇于1912年驾崩,子嘉仁继位,改元大正,是为大正时代。大正元年,因为陆军倒阁而引起了第一次护宪运动(即:大正民主运动,日语:大正デモクラシー),开始出现政党政治。 大正时代前期,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国力最高峰的盛世,但1921年,大正天皇因病而由太子裕仁摄政,1923年发生关东大地震,以及一战后在国际和平会议中节节败退,使日本日渐艰难。 权贵与政党不断抗争,发生了第二次护宪运动,实行了全民普选(1925年)。亦由唯一的元老西园寺公望推荐首相,提倡“宪政之常道”。 |
俄国动员 1914年7月28日,奥匈与塞尔维亚断交并对其宣战。俄国则宣布全国总动员,以支援塞尔维亚与奥匈战斗,这引起德国的不满。8月1日,德国以俄国拒绝停止全国总动员为借口向俄国宣战,并同时在西线进侵比利时。8月6日,奥匈向俄国宣战。 德俄交战 1914年8月下旬,俄军进入东普鲁士,并逼向德国的心脏地带,德军被迫从西线调兵回援。德国援军于科穆辛森林附近消灭数万名俄军,德军控制东线战局。9月11日,俄国的第一集团军再度被击败,德军进逼至俄国境内,俄军损失共25万余人。 1915年5月,德奥联军分兵两路进击俄军,并逼使俄军撤退至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线,俄军共损失170多万人。德军虽然大胜,但并未消灭俄军主力。而尼古拉二世亲自兼任俄军总司令并御驾亲征。 俄军反击 1916年春,俄国调集3个方面军共200万人向德奥联军发动反攻,在激战一轮后,双方各损失百万兵力,但俄军兵力较多,因此逼退德奥联军,并乘胜攻进加里西亚东部地区,史称勃鲁希洛夫攻势(勃鲁希洛夫为当时的俄军总参谋长)。罗马尼亚亦于该年8月向同盟国宣战。德奥联军于是决定攻取罗马尼亚,以夺取石油和粮食补给。结果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很快便失陷,德奥军队占领大部分罗马尼亚国土。 俄国退出 俄国本身为农奴制的经济体系,经不起东线持续的战事,结果其国内经济崩溃,工厂倒闭,失业率骤增,军火补给极度困难,士兵极度厌战。1916年冬,俄国内部各种矛盾加剧,莫斯科的罢工人数更达至百万人以上,结果,俄国二月革命在1917年3月8日爆发,令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亚历山大·克伦斯基领导的临时政府仍然继续战争,但又再被德奥联军击败。结果俄国工人及农民忍受不了,在1917年11月(儒略历10月),由布尔什维克领袖列宁领导了一场武装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其后与德国签署《布利兹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并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俄国革命
1917年俄国革命是1917年于俄国发生的一系列革命运动的统称,这些运动最终推翻了俄罗斯帝国并建立了苏联。在1917年3月(旧历2月)的第一次革命使得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临时政府掌权。同年11月(旧历10月)的第二次革命使得临时政府遭推翻,被布尔什维克(共产)政府取代。
二月革命
俄国二月革命(1917年3月)是一次爆发于圣彼得堡、自然普及的革命。混乱中,杜马(俄帝国议会)的成员取得了国家的统治权,成立俄国临时政府。国军的领导人认为他们无法压制革命浪潮,而后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退位,正式赋予了临时政府权力。由较激进的社会主义党派所领导的苏维埃(工人的会议),最初同意由临时政府统治,但坚决要求拥有能影响政府及支配多批国民军队的特权。二月革命的背景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军事严重受挫之时,国境内充斥着军队与哗变。 一个双权鼎立的时代因而确立,其中临时政府握有国权,而由社会主义者所领导的国民组织苏维埃,则拥有下层社会平民与左派的拥戴。在如此暴动与罢工频繁的混乱时期,临时政府决议继续未完的战役,反之,布尔什维克与其他社会主义派系选择放弃先前投入于战争的心血。布尔什维克将工人民兵部队组织为红卫兵(后来的红军),并对其强力控管。
十月革命
在十月革命(公历9月)中,由列宁所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与工人的苏维埃连手推翻了彼得格勒的临时政府。布尔什维克自命为各政府部门的领袖,并夺取农村的统治权,设立契卡镇压异己。为结束战事,1918年3月,布尔什维克领导人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 红派(布尔什维克分子)与白派(非布尔什维克分子)旋即爆发了内战。战火持续了数年,最终由布尔什维克获胜。革命为苏联的建立铺了路。许多著名历史事件接连在莫斯科与彼得格勒上演的同时,国内各城市、少数民族之间及农村也如火如荼的推展着各式各样的运动。而在乡郊地区,则由农民接管、并重新分配了当地领土。 |
1917年俄国革命
|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奥匈帝国彻底瓦解;英法虽取得了胜利,但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受到削弱;美国在战争中牟取暴利,一跃成为经济强国。
战后帝国主义奴役掠夺战败国和宰割弱小国家的《凡尔赛和约》等分赃条约,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消除它们之 间的根本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战争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却引起了革命。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中国九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国际会议。议程主要有两项:一是限制海军军备问题;二是解决美国、英国、日本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矛盾。该会议的主要成果包括三个重要条约:四国公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这三个公约统称“华盛顿条约”。
四国公约
1921年12月13日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在华盛顿签订的《关于太平洋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公约。该公约规定,签约的四国中任意两国在太平洋地区的任何问题上发生争执,则全体签字国应当举行共同会议协商解决。条约的附件规定,签约国将互相尊重其他签约国在有关太平洋岛屿和委任统治地区上的权利。另一个附件则规定了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领土疆域。由于四国公约措辞过于含糊,以至没有任何法律上的约束力。该公约的主要意义是终止了1902年以来的英日同盟,结束了日本和英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合作状态。
华盛顿海军条约
1922年2月6日,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在华盛顿签订的关于限制海军主力舰吨位的华盛顿海军条约。条约规定各签约国战列舰、战列巡洋舰总吨位比率为10:10:6:3.5:3.5。同时对主力舰的建造、轮替、吨位和武器都作出了严格的限制。条约同时还规定各签约国在西太平洋岛屿的防御区和海军基地维持现状。该五国还另外签订了一项条约,对潜艇和毒气的使用作出了规定。
九国公约
1922年2月6日,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和中国签署《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简称九国公约。该公约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的完整,确立各国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的原则。为保证第一条的实施,第二条规定,缔约各国“不得彼此间及单独或联合与任何一国或多国,订立条约或协定或协议或谅解”,侵犯或妨碍第一条所述的各项原则。第三条则进一步贯彻了“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原则,规定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求“在中国任何指定区域内,获取关于商务或经济发展之一般优越权利”和“任何专利或优越权”。一切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机会均等。有关条文规定,九国成立一个国际委员会,专门研究中国的关税政策。 |
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主要是英国、法国、美国和日本建立的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对一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它构成了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体系实质
该体系实质上是一战后对于世界格局的重新安排,是战胜国对战败国遗产的重新分赃,是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重新奴役。在世界现代史上,这种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联合趋势,将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来。但在一次大战后的国际环境下,这种资本主义的联合还仅仅开始,因而是不成熟和极不稳定的。
世界变化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从根本上来讲,并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仍然是资本主义列强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因此,资本主义大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斗争更加成熟,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之初,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已经开始冲击这种资本主义的新秩序。而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下的苏联,却能打破外来干涉和颠覆,也说明了社会主义所具有的生命力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不稳定性。
体系隐患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最大问题是,它不但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特别是激起了德国人的复仇心理,30年代法西斯分子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取得统治和对外扩张。在战胜国中,对势力范围的再分配也造成了各大国间的深刻矛盾。这使得资本主义的新秩序从一开始就引起了种种的不满,20年代这个新秩序逐渐瓦解,到30年代又为新的国际危机所替代。正如法军元帅福煦所预言的:“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
德国关于一战的赔款和战债问题的结束。
军备竞赛加剧:经济危机导致西方国家在军事领域斗争尖锐化,各国倾向于重整军备。
帝国主义国家加大对殖民地的争夺,从而加深了大国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在西亚北非地区,德意与英法的争夺;在亚洲,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危及到美英等国的利益。
民族解放运动进一步发展,原因是帝国主义为了转嫁危机的影响。英法德意主要是争夺地中海、巴尔干和中东地区。
各帝国主义国家对外展开了激烈的贸易战、货币战、资源战。在对外贸易中又实行国家管制和干预,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矛盾。
“修正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挑战现存国际秩序
德国:从斯特莱斯曼到希特勒,以武力而不是和平手段来改变欧洲的政治秩序。斯特莱斯曼基本方针是与西方强国特别是法国的和解,利用英法和英苏的矛盾,努力以谈判为手段,达到恢复德国战前地位的目的。 日本:不满足分享均势,试图武力推翻现存秩序,建立在远东和太平洋的霸权。 意大利:对巴黎和会的失望与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结合在一起,与德国联合破坏欧洲政治秩序。
维持现存秩序的国家:
英国:回到了均势外交的老路,1933年之前是扶德抑法反苏,1933年之后对德绥靖,扶法抑德反苏。 法国:在鲁尔危机之前,彻底削弱德国;在危机之后,外交政策上依赖英国,绥靖德国。 美国:退回到孤立主义。 国际秩序之外的国家:苏联寻求集体安全的失败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
体系的崩溃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然袭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充分验证了以上说法的正确性。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
协约国主要人物
协约国以英、法、沙皇俄国为主的国家联盟。还包括南斯拉夫等弱小的欧洲国家。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然是同盟国国家,但却和协约国一起攻打同盟国。一战中后期,美国、日本、中国北洋军阀政府等一些国家也先后加入协约国集团,而俄国在十月革命爆发后退出了战争。最终,协约国赢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
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美国总统。任内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4月2日,他发表了宣战演讲。1918年1月8日,发表了十四点和平原则,首次论述了关于成立国际联盟的想法。 |
大卫•劳合•乔治是英国自由党政治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军需大臣、陆军大臣等职。1916年12月7日出任首相。1919年他出席并操纵巴黎和会,是巴黎和会“三巨头”之一。 |
雷蒙•普恩加莱,法国政治家。曾担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一战期间,动员各方面力量,坚决把战争进行到底。为了使全国各政治派别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普恩加莱曾实行”神圣同盟政策”。 |
尼古拉二世,俄罗斯帝国皇帝。1914年,签署了战争动员令,俄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在1915年亲自担任俄军最高总司令。由于战况不利、粮食困难等原因,激起人民的不满。 |
德皇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 von Deutschland)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末代皇帝和普鲁士国王以及霍亨索伦家族首领,1888年到1918年在位(在位30年又156天),1941年威廉在荷兰多伦病逝,被葬于多伦庄园。
|
弗兰茨·约瑟夫一世是19世纪到20世纪初中南欧洲的统治者。以建立奥匈帝国的功绩为世人熟知,1879年他与普鲁士领导的德意志帝国结盟,1914年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把奥地利和德国拉入第一次世界大战。
|
奥斯曼帝国第三十五任苏丹,1908年至1909年,受西方思想熏陶的青年土耳其党两度发起革命,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被迫退位,青年土耳其党领导人恩维尔帕夏立他为奥斯曼帝国苏丹,称穆罕默德五世,他宣布对协约国圣战。
|
斐迪南一世,第三保加利亚王国的开国君主。在他统治的31年中,政府频繁更迭,最短的一届政府只有十几天;他在农村恢复的封建时代的什一税。在外交上,保加利亚与俄罗斯的关系日渐降温,与奥匈帝国日渐亲密。
|
同盟国主要人物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建立的国家联盟。参与该联盟的国家主要有德国、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意大利等数个国家。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然是同盟国国家,但在1915年5月加入协约国。三国同盟遂告瓦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加入协约国,同盟国最终失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加入同盟国方面作战的共有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时称奥斯曼帝国)4个国家。
|
1879年 | 德奥缔结“同盟条约”,明显反俄性质 1882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核心。 |
1908年 | 奥匈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1912年 |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它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1913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
1914年6月28日 | 斐迪南大公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地区首府萨拉热窝被一名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 |
1914年8月 | 德军攻入法国,直逼巴黎;俄军进攻东普鲁士,德军开始被迫两线作战 |
1914年9月5日 | 马恩河战役。一战规模最大的战役,宣告德军“速战速决”政策破产。 1914年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
1915年 | 德奥进攻重点在东线。想一举击溃俄国,结束战斗。但计划落空,1916年战争重心重新回到西线,大战的战略主动权逐渐转向协约国一方。 |
1916年2月 | 德发动凡尔登战役。法元帅霞飞率军顽强抵抗,随后反攻,收复大部分失地。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法军站稳了脚跟,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同月,德宣布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
1916年6月 | 英法联军为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发动索姆河战役。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英国首次使用坦克。也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但仍未能决出胜负。 |
1916年 | 英德海军上规模最大的交锋—日德兰海战。 |
1917年4月 | 美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作战。协约国集团经济军事实力大增。 |
1917年 | 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向同盟国宣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缔结不割地不赔款合约。 |
1918年3月 | 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合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
1918年 | 战争进入最后阶段。同盟国物资供应和兵源补充不足;协约国成立最高军事委员会来进一步协调军事行动。法元帅福熙为西线联军总司令。 |
1918年7月 | 协约国在西线发动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把战线推进到马恩河一线。 |
1918年9-10月 | 协约国军队突破德“兴登堡防线”。 |
1918年10月底 | 德国基尔港水兵发动兵变。 |
1918年11月9日 | “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退位。 |
1918年11月11日 | 巴黎郊外一节火车车厢签署停战协议。一战结束。 |
1919年1月18日 | 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正式开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