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近日出版的顶尖学术期刊《科学》上,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联合撰文,揭示科研经费分配要靠拉关系的“黑洞”,引起广泛关注。
在不少高校和科研机构,每年争取到多少科研项目和经费,是考核的“硬指标”。能争取到国家级课题,评职称、评奖乃至当博导等等就都有了资本。科研人员不得不拿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来拉关系、跑项目。
管理机制的不规范,使得科研经费的分配不是基于学术水平的优劣,而是靠关系。在一些科研领域中,出现了权威学者分享重点课题的“小圈子”现象。某些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声望的专家教授,利用自己的声望和人脉,专门跑项目,揽课题,自己成为“项目老板”,掌控科研经费,课题则“转包”给朋友、同事或学生做。有些人甚至把做课题当作“圈钱”手段。
这些现象背离了科学精神和公平竞争原则,助长了学术腐败之风,导致科研经费出现浪费现象,阻碍了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如何科学合理高效地使用科研经费,显得格外迫切和重要。
我们知道,阳光是驱赶阴霾的法宝。堵塞科研经费“黑洞”,应把科研立项和经费投入纳入公共监督之下,确保全程公开、公正、透明。要建立规范的评审机制和程序,对科研立项等重要环节进行评估,将入选项目对全社会公开招标,并公示科研经费的使用及产生的效益。在阳光政策之下,潜规则自然也就无处施展了。 张进
参与互动(0) | 【编辑:吴博】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