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中国把握稳健基调 推进特色政治文明——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国内新闻

未来五年中国把握稳健基调 推进特色政治文明

2010年10月21日 15: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北京10月21日电 题: 未来五年中国把握稳健基调推进特色政治文明

  中新社记者 张量

  刚刚结束的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被国际观察家视为中国发展的里程碑式会议,中国主动启动了一部更为复杂而精密的综合改革系统,其中政治体制改革将承担更为主要的动力功能。可以预见,未来五年中国将在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政治文明道路上迈出大步。

  明年将是辛亥革命百年之期,中国在追求以民主与法治为依归的现代政治文明道路上行进了一百年,中共在执政的60几年中实现了社会制度的变革、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框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这一进程丝毫不逊于西方发达国家。英国最早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于1640年确立君主立宪制,又经过近50年的时间颁布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走到今天已经370年;法国1789年爆发大革命,组成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美国1776年发布《独立宣言》,至今都已走过近200多年,其间经历多次动荡与波折,即使今天,平等、人权等仍是它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中全会公报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表述既是对未来政改方向和路径的明确,也是对过去61年中共主政的经验总结。中国所追寻的政治文明不会是西方所设想的模式,这一观点是从孙中山以来中国几代领袖人物的共识,如今这个中国特色的模式已经走出理想成为现实,并将一步步建立完善,最终得到世界和历史的承认。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指出,“我们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我们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西方学者通常用多党制、三权分立、领导人普选三个标准判断民主政治,也一直以此来衡量和评判中国的民主进程。然而,全球金融风暴将西方价值和标准推向了拷问最前台,民主政治的多元逐渐被学者正视和探讨,中国模式成为研究的焦点。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认为,只要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权力制衡制度和选举制度,都应当是民主制度。人民有没有“当家作主”,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当家作主”才是评价民主政治及其发展程度的根本标准。

  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温家宝在推动网络民主问政时说,“只有民主才不会出现人亡政息。”月前,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30年之际,胡锦涛、温家宝再度宣示推进政改决心,将深圳从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沿变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中共高层领导人对民主政治的认识达到空前的高度,并以此自上而下引领政改,找到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两大突破口,深化政改。

  此次五中全会以“积极稳妥推进”来表述政改,既表明了执政党对改革持积极态度,同时也表示要坚持采用稳妥的方式方法。新中国建立以来,作为执政党的中共一直在推动民主和法治的进程,其间经历过动荡波折,品尝过痛楚苦涩,逐渐在对改革步子的收放之间,调整和掌握适合中国的步速与节奏。

  有学者指出,中国的政改小步舞从没停止过,在过去的30年里,行政体制的改革成就突出,政府职能的转变,监督机制的健全,为下一步的政治体制改革积累了增量。执政党不断更新执政理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创新型国家、生态文明等一系列新的治党和治国方略、理念的提出,顺应世界潮流并结合中国自身特色。

  历史表明,突变性的政治变革可能导致政治动荡、社会失控,因此如何掌控温和、稳健的改革步伐与基调,不伤民本、不伤国家元气地推动政治文明进步是中国所追求的理想政治运作模式。而这种稳健、温和的政治文明进程本身就是对世界、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有论者认为,“中国模式”为世界走向现代化拓宽了途径,丰富了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促进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然而,中国清醒地认识到,所谓的中国模式尚未定型,中国目前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新旧矛盾交织、内外环境变化,发展瓶颈突出,各种问题纠结,五中全会上明确要推进的各项改革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因此,五中全会公报特别强调“更大的勇气和决心”,在未来这条崭新的发展道路上坚定地以切合中国承受力的积极稳妥方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成就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进步。(完)

参与互动(0)
【编辑:齐彬】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