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体滑落逼近地震遗址次生灾害威胁北川老县城
北川相关部门正采取措施对老县城遗址进行保护
近两年来,频发的余震、堰塞湖、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造成极大威胁。山体滑落的石块已朝老县城逼近1米多,一些巨大的石头已紧挨着部分地震遗址。
槽钢做“挡体”,工字钢做遗址“骨架”,混凝土换填遗址基角……施工人员小心“对症下药”,地震遗址得到悉心呵护。
北川老县城,“5·12”汶川特大地震遭灾最重的县城,城内残垣断壁已成为地震遗址予以保存。近两年来,频发的余震、堰塞湖、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遗址造成极大威胁。
为确保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维持震后原样,诸多项保护措施已经启动。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随承担地震遗址加固工作的四川华西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二建筑工程公司施工人员,进入北川老县城作业现场,记录正在进行中的遗址加固施工全程。
灾害“围攻”北川老县城面临威胁
“5·12”汶川特大地震将北川老县城变成一片废墟。抢险救援结束后,北川老县城封闭,城内毁损房屋,被作为地震遗址永久保留。
近两年来,次生灾害正在侵害蚕食着地震遗址。以震后修建在老县城靠山一侧的一条排洪沟作为参照,可以清晰看到,从山体滑落的石块已经朝老县城逼近1米多,一些巨大的石头已经紧挨着部分地震遗址。
四川华西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二建筑工程公司老北川项目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尹胜说:“北川老县城已比震后初期升高了好几米,长此以往几年后老县城遗址有可能将不复存在。”
对地震遗址的加固保护刻不容缓。北川县有关部门组织施工单位对北川老县城采取保护性措施。外围保护方面,任家坪隧道正在紧张建设施工中。原“三道拐”震损路面已经重新铺设,沿途危险路段已经清
障,“三道拐”泥石流段公路两边已经安置防护钢网,原茅坝片区倾斜危险建筑已经使用钢管加固。
多管齐下细心呵护加固地震遗址
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在北川老县城看到,整体向右侧严重倾斜的“绿宝宾馆”,已经完成加固施工。4根直径达280毫米的钢结构支撑架,一端牢牢固定于地面,另一端巧妙地支撑在“绿岛宾馆”的横梁和柱体上,
四川华西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二建筑工程公司现场施工负责人肖先生介绍,在地震中严重变形的这些建筑,只能寻找它的受力点予以支撑加固,增强其抵抗余震等次生灾害的能力。
“绿宝宾馆”正对面,一栋居民楼正在拆除外排架,数根直径219毫米的钢管刚刚完成对它的支护,巨大的建筑体就像是用上了“拐杖”,尽管倾斜的角度没有发生丝毫变化,地震中被撕裂的楼体依然触目惊心,但整体看起来已经稳固很多。
针对不同建筑不同的震伤性质,地震遗址加固采取了不用的方法。肖先生介绍。
最惊险加固多危险源考验加固施工
此次由四川华西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二建筑工程公司承担的加固地震遗址点位近期预计有7处,目前已完工4处。“专家在对老县城遗址进行勘查,查找需要加固的点位,应该还会有增加。”正在进行的加固工作中,老县城原县卫生局大楼是施工难度最大,风险也最高的一处。
这栋大楼楼体严重倾斜变形,外立面上多处建筑体大部分已经脱离本体,但又未完全坠落,形成多个危险源,如遇余震或施工中一点触碰,极易发生险情。因此大楼得到施工人员更为细心的照顾,展开面积更大,稳定性更强的槽钢在建筑正面展开,作为大楼的“挡体”。数根直径20余厘米的工字钢,被小心伸入大楼内部,相当于给大楼新装了一副“骨架”,以支撑上百吨重的楼体。
所有施工构件全是在地面加工完成后,再焊接到楼体上,“施工环节我们都是一步到位,以免返工时增加触碰到危险源的几率。”华西都市报记者蔡宇摄影雷远东
参与互动(0) | 【编辑:邓永胜】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