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姐”何许人也?这个只有4岁半的南京女童莎莎,在电视节目中体验大人职业,扮演“警察”,看住一个蒙面“坏人”,结果被“坏人”吓得 “失控”大哭:“你别杀我啊……”从此蹿红网络。后来,她又在某地方卫视一档娱乐节目中变身“空姐”,面对三个态度恶劣的乘客,又一次情绪失控而火爆网络,连港台地区甚至北美的媒体都进行了报道。据不完全统计,这段视频已经被点击播放了25万次。
对于“失控姐”的走红,网络水军 “林子姐姐”却在微博中流露出“精心策划”后的心情:“太激动了,能给那么多人带来欢笑。强盗和夫妻是我们的编导演的,孩子完全是不知道状况的。有人说把孩子吓到了,其实眼泪也是童年的一种滋味吧,旁边的小哥不是挺淡定的嘛。现在他们已经有自己的绰号了:情绪失控姐和淡定哥。”
近年来,无论是娱乐圈、商家,还是渴望出名的个人,似乎都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功成名就,必须“眼球营销”,充分吸引公众注意力。于是,“网络水军”异军突起,他们炒热了一个个“话题”,从芙蓉姐姐、凤姐、犀利哥,直至小月月……“网络水军”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为客户发帖回帖,不断地在网络上“灌水”,那些在网上不时爆出来的所谓 “猛料”,很多都是他们的杰作。
“网络水军”固然厉害,但是没有媒体的推波助澜,也是难有作为的,一次次网络红人的“蹿红”,与努力“博取眼球”的媒体不无关系。“失控姐”经“林子姐姐”一番“精心策划”,又经那些想提高收视率的电视台幕后推动,才蹿红网络达到目的的。从市场效益和收视率上看,这种营销方式或许有效,但从社会效益看,这样的炒作十分低劣和庸俗,是媒体盲目“博取眼球”的结果。
媒体不是不能“娱乐”,但必须通俗而不低俗,不突破公众道德底线。不能为了提高收视率,不惜以恐吓孩子作为娱乐手段;不能在名人绯闻、个人隐私上卖关子,兜圈子;不能“笑声掌声博彩声声声火爆,私事丑事扯淡事事事能涮”。一句话,不能为了收视率,什么都干得出来。任何猎奇心态的出现,其实助长了社会的不良风气。尤其是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这“门”那“门”以其生猛、搞怪、恶俗而疯狂上演,其中既有利益攸关的企图,又有浮躁的跟风与宣泄,同时也挑战了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公共道德底线。
亚当·斯密的宏篇巨著《道德情操论》中强调,“自爱、自律、劳动习惯、诚实、公平、正义感、勇气、谦逊、公共精神以及公共道德规范等,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在前往市场之前就必须拥有的”。“失控姐”被成千上万网友围观,值得媒体反思,值得疯狂转帖的“水手们”反思,也值得全社会反思,在一个所谓“注意力经济”时代,我们该如何加强行业操守,建立健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法律机制,防止道德失控、伦理失范?(严宝康)
参与互动(0) | 【编辑:马学玲】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