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12月19日电 (冯志军)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朱启臻表示,随着传统农业文化的逐渐消失,农村青壮劳动力纷纷选择进城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表现为“非老即残”,中国农业生产正面临劳动力逐年流失之困。
朱启臻说,中国农村劳动力的逐年萎缩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农村劳动力数量也并非想象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年轻人不愿继承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生活,“一旦进入城市,只要能生存,就不会回去”。
这是朱启臻于近日在兰州召开的“西部新十年发展甘肃论坛”上谈到的。该论坛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新政策、新措施、“三农”问题、中国-东盟自贸区以及未来城市发展规划等话题开展专题讲座,旨在为西部地区发展出谋献策。
同作为中国农民研究中心主任的朱启臻说,今年以来,中国各地鲜活农产品价格始终居高不下,探其原因,除供求关系失衡说、自然灾害说、生产成本增加说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说等因素外,最为关键的是中国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农产品产量降低所致。
朱启臻解释说,根据他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中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为57岁,最大84岁。他称,一般而言,60岁以上的人已不算“劳动力”,只能称“劳动者”。目前,中国农村的老龄劳动者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军,照此下去,中国农业将演变为“老年人的农业”,“但这些老年人又能耕种多久?”。
“即使如此,高龄劳动者也会在农业劳作时感到力不从心,以致于出现‘抛荒’、‘粗放经营’、‘广种薄收’、‘够自己吃就行’、甚至‘只种不收’等消极观念,” 朱启臻说。(完)
参与互动(0) | 【编辑:齐彬】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