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国内新闻

中国航天测控向强国跨越 未来将向深空探测迈进

2010年12月30日 09:47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沈荣骏院士在作学术报告。
地面卫星测控站。陈豪提供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2010年10月1日,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双喜临门的日子。这一天,我们迎来了新中国61岁华诞;这一天,我国嫦娥二号卫星翩然飞向茫茫太空,踏上漫漫奔月之旅。

  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航天测控事业开始起步。50年来,我国的航天测控事业取得了怎样的成就?积累了怎样的经验?未来发展方向将会是怎样?日前,本报特约记者和通讯员专访了我国航天测控事业资深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沈荣骏。

  航天测控系统是航天器飞行的“神经中枢”

  问:太空探索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航天测控技术的支撑。有人说,航天测控水平,是一个国家航天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我国航天测控事业资深专家,您怎样理解这段话?

  答:对航天工程而言,火箭升空一瞬间的壮丽画面仅仅是一个序幕。航天器从发射升空到使命完成,最核心最关键的支持与保障就是航天测控技术。

  如果把卫星、飞船比做人类放飞到太空的“风筝”,那么航天测控系统就是那根看不见的“风筝线”,航天测控科技工作者则是运用“无形之手”控制“风筝”的人,对其飞行轨迹、飞行姿态等进行相应的测量和控制,让它按照预设的状态飞行。总之,航天测控系统就是保证航天器顺利升空、平稳运行、正常回收的“神经中枢”。

  一般来说,每一项航天工程都由航天器、发射场、运载火箭、测控通信、应用等不同的几个系统组成。其中,测控系统是将所有系统联接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纽带与桥梁。它通过与火箭和航天器上所装载的各种测控设备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火箭、航天器等的各项测量、控制任务。

  中国航天测控主要设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问:从上世纪60年代起步的我国航天测控事业,在一代代航天科技人员的努力下,取得了令世界惊叹的辉煌成就。请您谈谈中国航天测控50年发展取得哪些主要经验?

  答:我国卫星测控开始于筹备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仅用4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第一代航天测控网的方案设计、设备研制、台站建设、人员组织与培训及系统联调和试验。上世纪90年代,我国又研制成功了功能完善的新一代统一测控系统,通过完成嫦娥卫星绕月飞行等测控通信任务,测控距离远至40万公里,开始叩响深空测控的大门。

  回顾50年来我国航天测控事业的发展,主要经验有:一是大力协同精神。航天事业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需要各个系统的全力配合。党中央英明决策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是航天测控事业稳步发展最根本的一条经验。二是艰苦奋斗作风。广大科技工作者秉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作风,才取得航天测控辉煌成果。我国航天测控技术50多年的发展中,所有光学、雷达、遥测等主要测控设备都是中国人自行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三是优化总体。在我国经济技术比较落后的条件下搞尖端技术,最好的办法就是优化总体,用比较落后的元器件、材料和基础设施建立一个高精度、高可靠的系统。我们不要求每一个单元器件都是最先进的,但我们要求系统是最先进的,从而确保了远程火箭、应用卫星、载人飞船和嫦娥探月测控任务圆满完成。

  未来中国航天测控将向深空探测迈进

  问: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您就提出了要发展我国天基测控系统,但出于当时技术条件限制没能进行。直到2008年4月,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发射升空,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天基测控能力的国家之一。请您谈谈我国未来航天测控事业发展方向。

  答:我国数据中继卫星建设思想从跟踪研究到正式立项,用了20年。而从立项到第一颗“天链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和投入使用,只用了7年。进入新世纪,我国航天事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航天测控技术也面临着诸多新挑战,尤其是如何有效地提高测控通信覆盖率,成为今后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未来航天测控系统将朝着“高可靠、高安全、高覆盖、高精度、高速率、高频段、远距离和网络化”方向发展,测控范围拓展至星际、行星际空间。天基测控和深空探测,是未来航天测控的主要方向。深空,从来没有如此近距离地出现在中国航天测控科技工作者面前。

  未来20年,以载人空间站和深空探测为代表的航天系统建设及空间探索活动快速推进,新领域、新任务、新技术不断涌现,将给我国测控系统建设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解决好从规模发展型向能力、效益发展型转变,将是我国实现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跨越所面临的最严峻考验。

  浩瀚宇宙,漫漫征程。我们有过去辉煌50年的航天测控事业,也必将会有更加灿烂的未来。我们坚信,不管太空有多么遥远,宇宙有多么深邃,航天测控的铿锵足音将永远伴随着中国人不断向着更高远的目标前进。(林利栓 李筱梅 特约记者 黄从军)

参与互动(0)
【编辑:刘羡】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