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冻雨“冻僵”城市供应链 公路应急需更多创新

2011年01月05日 08:59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冻雨考验公路应急能力

  中国西南部,数以万计的车辆和乘客在冻雨和冰凌中迎来新年第一天。

  从1月1号晚间开始,贵州省大部分地区相继出现冻雨,省内所有高速公路陆续关闭,高速公路累计滞留车辆28346辆,滞留人员54206人,2.4万辆客车停运,影响46万旅客通过公路出行;

  湖南,1月2日,由于贵州封路,沪昆高速湖南境内路段和320国道怀化至新晃往贵州方向出现滞留车辆10余公里、3000多辆;

  广西,受入黔公路封闭影响,兰海高速广西境内路段和210国道的南丹至贵州交界处滞留车辆达15公里、1500多辆……

  紧急疏导交通

  冻雨,一时间冰封了路面,也冻僵了城市供应链。

  1月2日晚,贵新路小碧站天气再次恶化,造成大批车辆滞留。一位驾驶员无奈地说:“我们车上装的是菜和山羊。从前天晚上堵到现在,菜烂了很多,山羊也死了很多。”

  截至3日凌晨,长常、常张、常吉、邵怀、潭邵高速公路的部分桥面有结冰和积雪现象;因沪昆高速公路贵州段封闭,致沪昆高速湖南怀新路段严重堵车,湖南境内往贵州方向车辆滞留约6公里。长沙城区清水塘农贸市场,蔬菜价格普遍上涨,生菜等青菜价格上涨幅度达50%。

  “车辆的滞留给城市供应带来巨大压力。贵州、湖南、广西等三个省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在第一时间启动应对雨雪等恶劣天气的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组织广大公路养护、路政人员并调集机械设备上路开展路面撒盐除冰和公路保通工作。”交通运输部公路网管理处处长吴春耕告诉记者。

  据交通运输部最新统计,截至1月4日上午10时,贵州交通部门共组织养护人员2303次,出动路政救援车辆750台次、路政救援人员3598人次;湖南省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部门共投入8000余人次对重点路段和桥涵进行24小时巡查,共计47625人次上路铲冰除雪,共投入除雪工程机械1486台。

  “经过连续奋战和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1月3日清晨起,贵州境内封闭的高速公路陆续开通运行,广西境内受入黔公路封闭影响的全部滞留车辆已疏导完毕,湖南境内沪昆高速怀化新晃至贵州省界的客车和小汽车也全部疏散。”吴春耕说。

  公路应急更加成熟

  “在一天多的时间里基本疏散完毕,此次反应速度的提高,反应能力的加强,与近年来公路应急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关系。”吴春耕说。

  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发生时,一些地区没有经验,一开始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程度,准备也不够充分。而正因为有了2008年的教训,大家有经验、有意识去积极的防抗灾害。应急设备和人员储备相比2008年已有了提高。此外,尽量减少封路时间。

  “封路的办法实施起来很容易,但结果往往是很可怕的。为了尽量避免封路,可以通过限量、退速行驶,通过路政、公安执法车带队通行等办法。这次与有关部门协调,3日凌晨公安部门开通了所有封闭的高速公路,缓解了车辆和人员滞留。”吴春耕说。

  日前,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何建中曾指出,在2008年那场灾害以后,交通运输部门总结经验,采取措施,特别是在提升应急能力的建设上下了大力气:一是完善了应急机制,建立了国家公路网的路网中心,实时监测全国所有主干道上路网的运行状态,及时地发现拥堵的状况和险情,然后立即做出判断并采取措施。二是进一步加强部省之间和省际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三是进一步加大部门间的横向合作。

  “我们与中央气象台建立了战略合作,及时把气象预报与公路路况联结在一起。这次与交警、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加强合作,我们总结了2008年冰冻雨雪灾害期间湖北省的经验,少封路,使用执法车引导,不间断放行,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何建中说。

  公路应急还需更多创新

  据交通运输部最新消息,到今年底,我国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398.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将由“十五”期末的4.1万公里发展到7.4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按照国务院公布的高速公路网发展规划,我国高速公路网将在“十二五”期间完成7条首都放射线、9条南北纵向线和18条东西横向线的建设。

  我国是一个幅员广阔、地形差异和气候变化较大的国家,频发的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也考验着公路应急能力。而“路网”的形成也意味着“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条道路的通畅程度都会影响整个路网效率的高低。

  吴春耕介绍,交通运输部门正在研究提升公路应急能力的各种新措施。比如,更进一步加大与其他部门的协调机制;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建立高速公路直升机救援机制等。“下一步,高速公路的部分服务区有望充实先进的救援力量,增强应急救援能力。”吴春耕说。(冯蕾)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