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专家否定中国外交应放弃韬光养晦 要防被“捧杀”

2011年01月20日 14: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新时期下的中国外交战略应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既要有别于传统的“韬光养晦”,又要有别于西方的实力至上

  本刊记者/赵杰 文/申妙

  1月18日,一架飞机从北京起航,目的地是大西洋彼岸的美国首都华盛顿。那里,一场代表美国最高规格的欢迎仪式已经预备好,来迎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美国总统奥巴马所言的“美中关系和美国外交的头等大事”展开了。

  “中国红”已于头一日在有“世界十字路口”之称的美国纽约时代广场(TIMES SQUERE)、华盛顿等地亮丽绽放,名为《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的宣传片,让美国观众更直观更立体地“感受中国”。

  这件头等大事早已吸引了世界目光,美国两大媒体《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正在为胡锦涛的书面专访回复击鼓相庆之时,各国媒体围绕中美关系、新时期中美外交战略的分析报道接二连三。

  “一份报纸希望在全球畅销最快捷的办法,就是把中国放在头版。”国际传媒大亨默多克去年10月在道-琼斯公司北京新办公地开启仪式致辞中的点睛之语,孰料成为三个月后本世纪新十年开局中美空前盛事的巧妙注脚。

  亲手推动1979年中美建交的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撰文高调称之为两国三十年以来最重要的首脑会晤。

  从邓小平到胡锦涛,三十年又一面,时代早已今非昔比,中美实力也发生重大变化。

  “韬光养晦”三十年

  32年前的1978年10月的一天,将近44岁的徐敦信接到通知,要全程随同邓小平访问日本,“邓小平要去交换条约批准书,使《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下称“条约”)生效;同时要对日本进行考察。后者甚至是更重要的目的”。

  当时,徐敦信随同邓小平参观了日本的钢铁、汽车和家电企业。“后来的实践证明,我们改革开放的一些思路是借鉴了日本的。有一些命题,就是在小平同志与日本领导人交换意见过程中形成的。”

  这次行程一方面稳定发展了中日这一重要的双边关系,另一方面向日本学习发展经验,以求解答“中国改革开放之路怎么走”的问题。

  同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联合公报,决定次年1月1日起建交。两天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确定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外交也要为经济建设中心服务。

  1991年开始,一直负责亚洲事务的徐敦信担任外交部副部长,历时三年,主要负责处理中国与周边地区关系。回顾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印、中俄等周边难题的妥善处理,徐敦信认为,这一系列外交成果的取得要归功于邓小平对时代的准确把握,“他认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将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各国所抱和平的愿望超过战争的愿望,世界大战打不起来”。

  出于对国际形势的准确判断,邓小平作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二十八字外交方针。

  这一方针在另一位74岁的老外交官、中国外交学院教授周尊南看来,是指导中国过去三十年外交工作的宝贵智慧。他认为最核心的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而其要义则为:不对抗、不树敌、不扛旗、不当头。

  其中,针对西方制裁,中国不向强权政治示弱,进行严正交涉;同时提出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妥善处理与西方大国关系。特别在对美关系上,中国表示愿意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基础上消除分歧,促进合作,维护了中美总体关系的基本稳定。

  “我所理解的韬光养晦,就是少说多做,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锋芒太露。”周尊南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同时要坚持正义、维护和平、反对霸权行径。

  至于“有所作为”,他认为就是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担当自己的责任。其中包括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帮助稳定欧元、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劝和,“这些都体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敢于承担责任,但并不插手干预别国事务,坚持和平发展原则”。

  “韬光养晦”被《经济学人》解读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范本。“越王勾践的故事很好地概括了一些人对中国崛起、继而成为超级大国的警惕”。

  该杂志上个月的一组特别报道认为,自从 1978年邓小平开始改革开放,中国就一直把和平放在嘴边。那时,中国在军事和经济上的实力虚弱,不能挑战美国,但中国一心一意追求致富。“中国一直很有耐心,不过它在国际上再展雄风的日子也指日可待。”

  徐敦信和周尊南一致认为,过去三十年间,正是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为中国赢得了经济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和空间。

  但三十年后,今非昔比的国际局势开始使人反思:“韬光养晦”是否还应坚持?

参与互动(0)
【编辑:刘羡】
专题:胡锦涛访美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