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沈阳军区某装甲旅冬训:零下29度负重行军(组图)(2)

2011年01月21日 08:2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徒步行军。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第四天见闻

  现代新兴材料,成为哨兵的“护身符”

  冻伤是对寒区部队冬训官兵的最大威胁。那么,潜伏在冰天雪地里执行警戒任务的哨兵,是如何避免因冻伤造成非战斗减员的呢?带着疑问,笔者走上哨位,亲身体验了一把。

  三九第八天的子夜时分,趁着官兵熟睡之机,笔者悄悄爬起来准备去暗访夜哨。走出帐篷从一密林经过,笔者突然感觉异常,猛一回头发现,一支黑洞洞的枪口正对着自己,一名战士静静地潜伏在雪窝里。一问,原来他是连队的狙击手,趴在这已经半个多小时了。

  “这么冷的天,不得冻坏了?”笔者正想上前摸摸这名战士的手,他却主动把手伸了过来,“你看看,我的手热呼着呢。”说话间,他指着手套上贴着的若干个“热贴”说,“只要把这个贴在手套上和鞋垫下,手和脚保持几个小时的温度没啥问题。”

  “手脚是不冷了,身上能受得了吗?”干脆,笔者也拿了把枪,趴在雪地里当起了潜伏哨。结果,还不到10分钟,就冻得受不了了,就像趴在一大块冰上,浑身上下透心凉。身穿棉袄、棉裤,外面又裹了个大衣,咋还这么冷?这名战士怎么没事呢?

  看笔者有些疑惑,这名战士站起身,告诉笔者:严寒条件下,人的身体与导热强且寒冷的金属、石块、地面、墙壁、冰雪接触时,体温会急剧下降,不仅感觉寒冷,还很容易造成冻伤。这时,我才意识到,刚才直接趴在了冰雪上,而这个战士虽然离我仅一米之遥,可他却是潜伏在独有的一小块荒草中。

  接着,这位哨兵又指着胸前一个厚厚的垫子说,“我们用太空棉和鸭绒专门制作了防寒护垫,只要把它铺在身下,天再冷,埋伏几个小时,也没事。”

  看到他们这些先进的抗寒手段,笔者不禁想起自己在连队当兵的时候。那时,每年冬训,笔者的手脚都生冻疮。记得有一次,因为生冻疮,我的一只脚肿得连鞋都穿不进去。现在想想,那时候的苦还真没少受。

  “冬季潜伏、伏击、昼夜据守阵地,肢体活动受到限制,局部血液循环不良,极易发生冻伤。”在回来的路上,该旅政委张连军说,“1941年冬季围攻莫斯科时,德军由于没有做好冬季严寒条件下的作战准备,在战争中造成了大量非战斗减员,并导致最终溃败。单从战争胜负看,我们就应该从中吸取教训,重视冬季严寒训练,想方设法提高官兵执行作战任务中的抗寒能力。”

  事后,笔者了解到,今年冬训,他们为了防止官兵冻伤,不仅发动官兵出主意,想办法,还专门上互连网上查找防冻伤的先进手段。他们从网上查到抚顺一家公司专门生产“热贴”,特意派人前去考查,经过试验确实管用,购回一大批,发到每名官兵手中。与此同时,还为官兵定做了一批保暖羽绒垫子,专门供潜伏哨用。

  第五天见闻

  地方工程用具,替代了传统冻土构工伪装用具

  三九第九天,部队开始构工伪装。这是冬训中,官兵最辛苦的一个环节。

  因为,只要在东北“野战军”当过兵的人都知道,冻土构工,数十年如一日,官兵始终靠战备锹镐挖猫耳洞。在厚厚的冻土层上,一镐刨下去,只有硬币大小的一个白点,四五个战士轮番刨,虎口震裂了,镐把刨断了,往往一上午只能刨出脸盆那么大个坑。

  那么,该旅官兵今天怎么挖猫耳洞呢?晚上6时30分,笔者刚到宝家洼子附近的构工伪装现场,就听到阵阵电机轰鸣声。

  循声走过去一看,原来一个士官怀抱电镐,在一个向阳坡上正构筑工事。另一个少尉则在一台小型柴油发电机旁,紧握钻机把柄钻土挖洞,只见冻土被源源不断地掘出来。

  “电镐主要用于‘破冻土壳’,使用电镐打掉冻土层,钻透一个半径30厘米,厚度30厘米的冻土层,作业时间为15分钟,而过去至少数小时。”中士刘爱辉告诉我们,“而这地钻的作用就更大了,一小时少说能挖两立方冻土。两种工具配合使用, 80厘米厚的冻土层,两个战士两小时就能挖出一个双人猫耳洞。”

  “电镐和地钻今年是首次用于冬训,钻挖冻土特别管用。”6连连长陈船峰介绍说,“今年冬训前,我们针对严寒地区冻土‘肉性’特点,将普通的冲击钻钻头改造成螺旋式,边钻边往外甩土,可直接将冻土层打破,解决了冬季训练装备器材架设、构工伪装中的大难题。”

  笔者掐指一算,冻土层在80厘米左右,4人用传统战备锹镐挖掘一个双人猫耳洞,作业时间一般在8小时左右。用电镐和地钻,作业效率可提高8倍多。

  “针对冻土环境构工耗时长、构筑难度大的实际,我们引进小巧实用、便于单兵野外操作的电镐、地钻等十多种挖掘工具,冻土层终于被我们‘驯服’了。”旅长卢士国介绍说,“在鼓励和培养战士战严寒、斗风雪、练意志的基础上,还应考虑战斗力的提升。其实,地方有许多现成的新技术、新手段,我们完全可以拿来使用,巧借东风、移花接木,这是提升战斗力的好办法!”

  第六天见闻

  外面风雪严寒,猫耳洞里睡得香甜

  三九最后一天的晚上9时,部队到达哈拉户稍地区。此时,连续几天零下31摄氏度的气温已将辽西大地凝固成了冰窖。所到之处,寒风凛冽,刺骨难耐。

  “今天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正当笔者与几名战士叫冷之时,二营营长王永军传达一道命令,让我与三班李班长一起野外露营。

  “这么冷的天,睡‘冰窖’还不得冻坏呀?”笔者跟着三班李班长来到一个双人猫耳洞。只见不到半米宽的洞口,直上直下半米厚,90度角直接挺进纵深,到了里面宽敞多了,足有单人床那么大,战士已事先把被褥铺好,里面有一个保温毯和两个羽绒睡袋,更让笔者惊奇的是,猫耳洞的内壁好像涂抹了厚厚一层叫聚氨酯的保暖材料。

  上等兵李浩告诉笔者,它的保温性能非常好,能使洞内温度提高十几摄氏度。夜晚躺下,果然一点也不觉得冷。凌晨2时,笔者醒来,打开手电,一看内外多用温度计,结果显示洞内零上12℃,而室外为零下31℃。此时,李班长正鼾声如雷。

  笔者爬起来,探访相邻的几个猫耳洞,离洞口还有好几米远,就听见洞内的鼾声此起彼伏,笔者悄悄靠近,打开洞门遮挡的草帘子,两名战士紧靠在一起睡得正香。为了验证洞内外温差,笔者偷偷将一个内外温度计挂在了洞里,挂上草帘子在外面等了一会再看,内外温度计显示:洞内零上11℃,洞外零下31℃。

  “因猫耳洞开掘得深,又加抹保温层,几乎所有睡在猫耳洞的官兵,都美美地睡了一大觉。”第二天,走出猫耳洞,军需科长徐光华向笔者介绍说,“使用先进工程用具,如今的猫耳洞保温、隔潮、防尘,还能降低被热成像侦察装备发现的概率。”

  笔者了解到,这次冬训,该旅官兵在野外露营可不止猫耳洞这一种方法。他们还利用柳条、玉米秸杆搭设简易帐篷、单兵帐篷、班用帐篷、车厢等6种野外宿营方法,笔者发现,哪种方法宿营,官兵们睡得都挺香。

  笔者的“三九大考”结束了,正在执行冬训任务的某装甲旅官兵,却依然向茫茫的辽西古战场纵深挺进,依然在接受风雪严寒的挑战和考验。

  从进入冬训场到走出冬训场,笔者一直在思考:冬训年年搞,今年为啥有这么多的不一样?原因很多,但一个重要因素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与今年沈阳军区推出的《冬季训练指导手册》有关,这个法规似的“冬训纲目”,不仅为部队冬训提供规范和遵循,而且还犹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头上,时刻警示着冬训部队。长此坚持,驻寒区部队的冬训必将更加深入扎实、更加规范有序,部队的冬季作战能力也必将跃上一个新的高度。 (姜玉坤 仲崇岭 郭克鑫 李宇阳)

参与互动(0)
【编辑:姚培硕】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