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各地两会新思路频现 四大热词点睛发展新境界

2011年01月28日 05:24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今年北京市两会上,“十二五”规划纲要作了50余处修改,增加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的表述,使“发展成果共享”得到凸显。政府工作报告有88处修改,在“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前增加了“完善群众利益表达机制”,在节能减排部分细化加入氨氮减排等“约束性指标”,教育部分则在“启动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和重点建设项目”后特地加上“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点滴修改,折射的是发展思路的转变、发展境界的提升。

  “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各省区市陆续召开的人大、政协会上,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类似的发展新思路、新举措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调低GDP预期、提升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公平、稳定市场价格……代表、委员热切关注,党和政府聚力推动,风行会场的那些热词,勾勒出各地发展蓝图的新境界。

  热词①

  淡化

  调低GDP预期,引导把注意力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

  每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各地上项目、比增长的热情,往往格外高。而今年,不少省区市的两会上却出现了这样的现象:GDP增速等预期目标调低了,经济指标淡化了。

  对于“十二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北京市将目标锁定在8%,比“十一五”规划目标低了1个百分点。上海市、广东省也设定在8%左右,内蒙古则确定为12%,远低于“十一五”时期年均17.6%的增速。

  “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我留意到,不少经济指标预期都调低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代表、玉林市委副书记刘子福说,广西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分别增长13%以上、36.7%,而今年提出的增长预期目标分别是10%、20%,“经过多年投资带动的高速增长,经济发展需要‘缓一缓,回口气’,这符合经济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  

  对于8%的增长目标,北京市市长郭金龙说,主要考虑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环境,引导各方面把注意力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

  “对县级政府而言,经济指标预期的调低,可以减轻我们的GDP压力、招商引资压力。引进项目可以更从容,不再是‘捡到锅里都是菜’,一根‘排水管’、一个‘大烟囱’不再列入引进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代表、兴业县县长赖榜轰的话引起许多人共鸣。

  台盟上海市委在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拿出提案:对区县考核降低GDP增长率、地方财政收入的权重,扭转“得经济(不管发展质量高低)者得天下”的考核格局。

  上海市市长韩正在市人大会议补充报告中说,按照上海“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我们的指标体系将突出三方面:突出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结构优化的指标;突出关于改善民生的指标;突出反映上海环境的指标。

  与“十一五”相比,北京“十二五”规划指标由39项缩减为25项,减下去的,基本都是经济类指标,而增加的则是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指标。

  “GDP非常重要,但‘唯GDP论’却不行。”发展视角变了,各地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更加有力。

  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上海市今年加大调整结构的力度,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调结构、促转型。

  产业结构偏重的内蒙古,“十二五”期间将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计划培育形成60个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非资源型产业集群。

  首钢在北京“不再冒烟”,但北京“十二五”着力构建的“两城两带、六高四新”的创新产业发展格局,将成为全市高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热词②

  幸福

  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让百姓更多共享新一轮发展成果  

  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广东省委全会所作的报告中,40次提及“幸福”。“幸福”成为广东今年两会最热词汇。

  广东省人大代表朱列玉提出“幸福指数”建议,把抽象的“幸福”分解量化为各种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指标,“老百姓更关心的,是菜价、房价、教育这样具体的民生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百姓生活更幸福,始终是党和政府最深情的牵挂——地方两会上跃动着的“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让人格外心动。

  “始终站在群众立场,回应群众关切,不断化解民生难题,努力让困难群众生活更有保障,让老年群体生活得到更多关怀,让青年人生活有更好憧憬,让全市人民生活普遍改善。”在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这番话一字一句叩动心弦。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兰生(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柴俊勇说,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各种矛盾最终都会体现在“民生”上,“十二五”期间,百姓照样面临着“新开门七件事”,即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居有所屋、老有所养、住有所安、劳有所酬、事有所盼。新一轮发展,如何让百姓开好“门”,分享改革成果,值得我们深思。  

  2011年上海财政支出预算草案中,拟安排416.1亿元,聚集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交通、文化和社会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民生事项,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新建和改扩建600所幼儿园”,“集中解决大型居住区、定向安置房地区、边远山区、重点功能区医疗资源不足问题”……翻开北京“十二五”规划纲要,“发展惠及人民、城市服务生活”这样的理念贯穿始终,市民生活中的“小”事,在规划中成了“大”命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代表、南宁市委书记车荣福说。初步统计,2010年南宁市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到169.78亿元,占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的68%。而今年广西全区将筹措资金300亿元以上,实施包括98.5亿元医疗卫生保障惠民工程在内的10项民生实事,进一步解决群众看病难、喝水难、读书难等问题。

  经过“十一五”的大发展,内蒙古经济总量由全国后列进入中列,人均生产总值接近7000美元。但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却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内蒙古“十二五”规划把“强区富民”调整为“富民强区”,以民为本、富民优先的发展目标导向凸显。

  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说:“今后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效、财政状况,包括考核干部,主要应看在民生方面的投入情况,看能不能拿出钱来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

参与互动(0)
【编辑:段红彪】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