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实现低代价行政管理
行政战略就是维持和推进行政组织的良好生存和发展的宏观战略思路与方法。从行政战略视阈,推进和实施低代价行政管理已是我国政府部门的当务之急,这有助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树立强化行政管理集约化理念
集约化管理是现代政府部门提高行政效率及效益的基本价值取向。树立和强化行政管理集约化理念,具体表现为:一是树立和强化成本意识。目前大多行政部门没有“行政成本”的概念,在各种政绩考核上也偏重于强调提高行政效能。二是树立和增强节约意识。不仅要注重行政结果,还要注重行政成本耗费,做到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三是树立和强化集约化管理意识。集约化管理不仅可有效节约财政支出,还能发挥示范作用,推动建设集约型社会。
实现低代价行政管理,全力打造集约型政府,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学习工商企业在集约化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方法,大胆引进和借鉴企业在集约化管理方面所采用的机制、方法和手段。二是以业务流程再造为核心,实现公共行政流程集约化。通过辨识、分解和评估行政管理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对不必要环节予以删除、压缩、整合和外包,围绕核心业务流程重新组合各部门要素,从根本上消除多余的成本支出。三是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技术平台尤其是信息技术,更新管理手段,缩小管理时空,增强政府部门的控制力和应变性,如推出网上审批业务等,充分挖掘政府集约化管理的最大潜力。
不断提高行政管理决策者素质
实现低代价行政管理,要提高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决策者素质,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加强公务员管理方面的制度伦理建设,以有效的制度他律,促使公务员形成有利于实行行政公正的各种素质。第二,开展经常性的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求公务员以行政公正为核心开展各项行政工作。此外,还必须注意在整个行政组织内部培育和壮大以低代价、低成本为核心理念的行政文化,通过行政文化的潜在影响,促使公务员在行政管理工作中乐于和敢于坚持行政管理的低代价和低成本。第三,切实加强公务员自身修养。从长远看,要切实加强公务员自身学习力度,提升公务员自我道德素养,形成坚定深厚的主观行政责任感和行政良心,做到内外结合,才能切实提高公务员的综合素质。
进一步优化行政管理制度规约
实现低代价行政管理,就要可持续优化和完善制度规约。目前我国行政结构不合理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仍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格局。这种不合理状况形成了行政管理中的“结构代价”,主要表现为管理层次过多、权力过分集中。
要实现低代价行政管理,就必须加强政府机构编制管理,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定政府机构层次和各级政府机构内部层次,确定必设机构及其限额,下大力气实现政府“扁平化”。此外,要不断优化行政管理模式,要形成集权和分权适度、逐级分权相结合,纵向贯通、横向联结、程序简明、权责适当的现代行政组织结构,以理顺行政机构职能、权限和责任关系,确保发挥各自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强调政府运行各机构、各环节的配套机制建设。通过改善政府部门行政管理方式以及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各级政府部门的竞争活力,减少内部摩擦成本,以实现政府运行的高效率。
大力创新行政管理的微观方式
第一,政府财政资源配置要更多地转向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社会事业方面,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履行好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完善政府绩效评价机制,实现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经济性指标与社会性指标相结合、官方评价与民间评价相结合。适当把一些市场机制引入政府机构管理中,成为“以绩效为中心”的组织,提高政府绩效质量,降低行政成本,不断增强变革能力,促进组织管理创新。可以按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量化”行政资源,明确行政责任,使每名公务员都关心行政资源的利用效益;借鉴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资源运用的绩效为依据进行奖惩,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抑制,有效规范和控制行政行为,持续降低行政成本。
第二,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以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为目标,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健全公务员制度。现代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从非科学的经验管理发展为崇尚理性和效率的科学管理。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方便经营和提高质量,为建设高效率的服务型政府提供人才保障。
第三,通过电子媒体平台,创新政府管理和政府服务,从而达成一种理想的服务形态。随着电子政务的实行与推广,政府职能将从以管理为主转向以服务为主,使政府服务更为快捷、更为方便、更为畅通、更为直接,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它将使现行的政府组织结构与运作机制发生深刻变化,从而改变传统的层级化的公共组织架构,建立网络型组织,使组织结构更为扁平化,增进政府部门的决策科学性,从而极大地提高政府部门的管理绩效并有效节约行政成本。(作者单位:北华大学、北方工业大学 张爱华 高鹤文)
参与互动(0) | 【编辑:马学玲】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