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兰州2月9日电 题:甘肃农村能工巧匠赶制“八卦”灯笼闹社火
作者 冯志军
9日清晨,太阳刚刚升起,甘肃灵台县官村已经热闹非凡,不绝于耳的爆竹声、锣鼓声、欢笑声,以及阵阵秦腔声衬托出新春的喜气洋洋。村里的社火排练也渐入高潮,56岁的刘雪梅正在家里的炕上和几位村邻忙着赶制社火表演必需的“八卦”灯笼。
这两天是刘雪梅家里每年最热闹的时候,村里会做“八卦”灯笼的“能工巧匠”几乎齐聚她家,还有不少的“外行”也赶来或凑热闹或学习。炕沿上趴满了前来“讨”灯笼的孩子,他们目不转睛的盯着灯笼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灯笼表面的鱼儿闹莲花、孔雀戏牡丹、喜鹊掸梅花以及形象各异的十二生肖等剪纸让子们兴奋地睁大了眼睛。
“‘八卦’灯笼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先要将8根削扁的竹子在煤油灯上进行烘烤、使其软化后扎成8个大小不等的正方形,然后将其拼在一起组成灯笼框架,再糊上透亮的白纸便形成了灯笼的雏形。”刘雪梅边忙手里的活边说,这只是开始,接下来还要为灯笼雏形进行细致的装饰。
“装灯帽、剪吊穗、贴剪纸、做灯底等一系列的工序是制作‘八卦’灯笼的关键所在”,坐在刘雪梅身边的赵爱琴说,这些工序不仅复杂,而且得相当细心,每个“八卦”灯笼“出炉”一般需两三天时间。
当日早晨,刚从500余公里外赶回来的李志强也加入了“讨”灯笼的队伍。“小时候每逢春节,孩子们都会有一盏自己的‘八卦’灯笼,到了晚上就挑着它跟在大人后面耍社火、敬神,或者挨家串门、索要糖果……”他感慨道,随着老一辈人的离世,年轻人又忙于劳作,曾经几乎人人会做的“家常菜”,如今已变成“稀罕物”。
李志强说,村里很多人家现在挂的都是从集市上买来的红灯笼,“八卦”灯笼已不多见,对于城市里出生的孩子而言,更是“闻所未闻”。他称“要‘讨’一盏让孩子在感受浓浓年味的同时继承传统”。
李志强表示,再过两天,村里就要开始耍社火了,到时将和孩子一起挑着灯笼去回味自己儿时那些尚存的美好记忆。
据刘雪梅介绍,“八卦”灯笼因其通体为透亮的白纸糊成,夜晚点置蜡烛时要比一般红灯笼明亮不少,贴附其表面的剪纸在烛光映射中会显得栩栩如生。“这也正是社火表演中需要的元素”她说。(完)
参与互动(0) | 【编辑:吴歆】 |
专题:记者新春见闻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