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用什么撬动北京人口外迁?
人口迁移 不是驱逐是升级
引子
老冯的迷惘
在京收废品8年,留下还是离开?
(北京)顺义区对餐饮、洗浴、美容美发等“五小门店”和小百货、小建材等各类市场进行了整顿规范,整合清理了一批不具备基本条件的小门店、小企业,合理规划调控再生资源回收、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生活服务业的发展,减少低端就业岗位对流动人口的过度需求;
房山区将抑制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和吸纳外来人口多的低端产业,包括小服装、小加工、小作坊等在内的五小企业以及包括小旅馆、小餐饮、小网吧等在内的六小场所将被加快退出房山区的步伐,房山区还将对不适合在区域内发展的行业和从业人员进行合理疏导,降低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
从河南来京的老冯收废品已经有8年了。年前,老冯和几个老乡聊了聊:“咱们在北京的路该咋走?”不只是老冯在思考——过去研究认为,北京市流动人口占25%比较合适,而现在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1978年,北京常住外来人口仅有21万,而2008年,北京常住流动人口就达465.1万,约占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如此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聚集,向首都人口规划和人口服务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可以预见,未来的5年,流动人口将继续考量着北京这座超大城市,未来5年,在北京的流动人口如何迁徙?
顺义模式能否推广
大街上的小摊贩难觅踪影
顺义区是最早探索流动人口管理的,一时被奉为“顺义模式”。
该模式有一项内容就是整顿对流动人口有巨大吸附作用的传统服务业、低端第三产业,即餐饮、洗浴、美容美发等“五小门店”和小百货、小食品、小建材等各类市场,建立规范、统一、集中的市场。
如今在顺义城区转上一天,街上已经很难见到游走叫卖的小摊贩,多个小区除了一些修车、配钥匙的固定摊点,小吃类的小摊贩已经难觅踪影了。
老冯的一位老乡在顺义做小买卖,他说如果不是孩子已经在这儿上学,他也准备打道回府了。
收废品的老乡更是少了。老冯说,他的几个老乡相继离开了顺义,有的是回了老家,有的则是转战别的区县。
根据顺义区提供的资料,顺义已投入5000万元建立“村级分拣、统一回收、日收日清、封闭运输、循环利用、规范管理”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全区统一设置了8个再生资源临时收购点,建成村级再生资源暂存间384座,废旧物资的回收率提高到95%以上,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的劳动力由原来的3000多人精简到832人,减少了70%以上。
截止到2010年底,顺义全区流动人口24.6万人,常住流动人口16.2万人。未来5年,顺义区将把常住流动人口的增幅控制在8万人以内。
顺义模式能否复制?北京的未来5年,流动人口能否依靠这个模式管理?这是个让不少人值得思考的问题。
微博上、网络论坛上对此话题的讨论很是热烈。有一位博友诙谐地说:“以后吃油条是不是要到天津去了?”还有人担心地说:“那还能吃到路边的烤羊肉串吗?”
顺义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王振林明确表示,不是驱赶是规范,不是消除是升级。曾参与北京市人口与资源矛盾调研的北京物资学院教授邹晓美则表示,还是要大力推进低端产业、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升级,提高其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业态,方便居民各方面的需求。
官方的表态和民间声音达成一致,有一位网友说出了大家的心声:更需要做的是帮助“低端劳动力”高素质起来。
当地人就业的争论
“过去收废品的都是北京人”
控制流动人口,顺义还有一招,那就是鼓励本地人本地就业。但是这一招到处适用吗?
唐师傅,是北京现代汽车的一名车间主任,也是一名地道的顺义人。8年前,他在北太平庄上班,“那一年我就没有见过顺义的太阳,每天都是披星戴月。”
如今,唐师傅在顺义当地负责一个车间,手下95%是北京人,相当一部分是顺义人,不少还是唐师傅的邻居、亲戚朋友。
顺义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王振林说,为了鼓励本地人本地就业,他们有两手:一手抓劳动力技能培训;一手服务企业发展,尽量满足企业用工需要。
在顺义,城乡劳动力终身享受不限工种、不限等级的免费技能培训,培训费用由政府买单。一个企业到工商部门一注册,用工需求马上反馈到劳动部门,很快就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招聘。政府也制定政策,对吸纳本区适用劳动力就业的企业给予奖励,规定每招用1名顺义籍劳动力奖励400元,当年新招用户籍劳动力在50至500人以上的企业,给予20万至100万的一次性奖金。
邹晓美对顺义这一措施很看好,可本地人愿意从事低端劳动产业吗?一位博友回忆说:“当初没有外来人口时,那些看起来北京土著不爱做的活儿都是北京人自己做 ,我小的时候,卖早点的、家门口卖菜的、扫大街的,甚至刷厕所的,全是北京人。”
老冯却不这么看:“本地人,他能收废品去?我看不见得,即使让他们收去了,可能还得转包给我们。他们靠租房就能有一笔不少的收入,他会去干活吗?”
邹晓美对此表示:“各个企业都做好员工住宿安排了,对租房的需求就减少了,那等着吃租金的机会就少了,大家也会努力去寻找机会。”
人才溢出时代的到来
“涿州的区号都是010的”
未来5年,北京的人口还将呈现什么样的迁徙局面?
北京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赵弘判断,产业结构的调整能使劳动人口得到有效控制。比如制造业、商贸业和物流等,在人工成本相对高的北京不容易盈利,可以向北京周边的城市转移,这样相应就转移出去大批劳动力。他有自己的判断依据:北京和周边城市有较大落差,相对而言,周边城市就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比如在产业承载能力上,在住房供应上。从这个角度上讲,人口的疏散是可以实现的。
河北省社科院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多年从事京津冀开发一体化研究的王建强也有同样的看法,王建强表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必将分流北京的人口,“北京的人口太多了,有一次我从天通苑到大兴那边办事情,花了半天时间,这在我们河北简直不能想象。”
专家表示,以前北京对周边是“虹吸”,现在是到外溢的阶段了。据王建强讲述,以前河北就从北京引进人才,但那些人只周末去办公,不愿意落户河北,他们在河北得到一个这样的称呼——“星期天工程师”。
“我们希望他们成为天天工程师,从周一到周五都能担当我们的智库,真正能够到河北来创业。”王建强介绍,目前环绕北京的河北市县都建设了自己的高层次人才创业园,不少还兴建了人才家园,同时在医疗、社保、交通和教育等方面都做足了配套,“像在我们涿州,电话区号都是010的,手机过去也不用漫游。”
根据王建强的判断,未来将有一定的北京人外溢到周边城市,这其中包括那些漂在北京的人,“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人疏散过来,那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我们更喜欢引进高层次人才。”
相关专家表示,北京人才外溢,还需要提高河北省的城镇化水平,促进城市集聚人口的能力,增强城市的人口容量,从而引导人口的合理流动,避免人口过分向特大城市集中。
在北京打拼几年的小利来自河北沧州,他说回老家工作不是说不可能,但是有一点很重要,“当地的人口素质要提高才行。”
而现在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中,“北上广”也已不再是铁定的选择,“进去之后再逃离北上广被动,还不如主动一点放弃。”一位大学毕业生很淡定地说。(于建 赵喜斌)
参与互动(0) | 【编辑:马学玲】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