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燕赵晚报:“最晚初雪”纪录提示“未旱绸缪”

2011年02月11日 16:18 来源:燕赵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最晚初雪”成为媒体关注焦点。北京初雪日期破了60年以来最晚纪录;今冬初雪对于郑州来说是1971年来最晚的一场。(2月10日《新京报》、《河南商报》)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但对于北方许多地方而言,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晚了太多。 

  对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北方而言,冬雪不仅是北国风光,更是农作物生长的必需条件。如今,随着无有效降水纪录的一次次刷新,旱情在多个省份迅速蔓延开来。截至2月9日,山东、河北等北方8省的冬小麦受旱面积已经占到播种面积的四成以上,各地群众在掀起抗旱浇麦高潮的同时,也在盼望着今冬初雪的降临。

  不是每一项纪录的刷新都能带来惊喜。60年最晚也好,40年最晚也罢,各地初雪纪录的打破,留给我们不只是久旱逢甘霖的兴奋,更多的是警醒和反思。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风调雨顺永远都只是美好愿景。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随着全球变暖,各种极端天气事件变得越来越频繁。

  诚然,我们无法驾驭气候,但也不能坐以待毙。古话讲未雨绸缪,但又何尝不需要“未旱绸缪”呢?扎实做好农田水利建设,有助于我们更加从容地应对干旱,把损失降到最低。去年的西南大旱,暴露出小水库年久失修、水源工程不足、灌溉设施不配套等问题。今年北方缺雪,同样映照出各地的防旱减灾工作上的不足。

  值得欣喜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恰似一场“及时雨”,一系列目标的确定,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于水利建设的重视,也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最晚初雪纪录的定格,不是句号。专家指出,由于雪量不大,各地旱情难以得到有效缓解,甚至有可能形成秋冬春“三连旱”。我们应该放眼长远,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惠及民生。张遇哲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