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外交部近日联合发出《关于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管理在华举办国际会议,规定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服务发展、确保重点、规范管理、精简务实”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在华国际会议管理,严格执行中央和省(部)两级审批制度,具体内容则包括精简压缩会议数量、降低会议规格、严格会议审批,以及减少会议各项开支等内容。
近年来随着各地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程度的提高,希望通过国际会议“做大做强”、“向全世界亮出名片”的地方、部门越来越多,致使各类国际会议数目越来越多,规格越来越高,开销越来越大,且动辄声势浩大,名头骇人,“峰会”、“全球”、“国际”之类响亮的头衔,早已见怪不怪,成堆批发。对于这种怪现象,国际社会并不领情,而国人早已啧有烦言,对这种乱象加以规范,踩一脚刹车,自然是及时的、必要的。
其实请进来,走出去,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开放程度提高、自信心增强,和海纳百川气度的体现。适当的国际交流、国际峰会,可以促进中外文化、学术、经济等各方面的沟通、交流,提高国人对外面世界的认识,增强外界对中国、对中国特定地区的了解。有关方面精简国际会议,其真正目的,当然不是关上国门,阻隔中外交流。
尽管国际交流不可或缺,但这种交流应是重实效轻形式、重回报轻排场的,但某些地方、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反其道而行之,不顾现实需要、国情地情,贪大求洋,片面追求“前所未有”、“规模空前”,把“××搭台,经济唱戏”的一套不顾一切地生拉硬拽到国际场合,殊不知这一套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早已过时。
去年美国曾婉拒欧美峰会的建议,理由便是“峰会频率过高,事倍功半”;而欧盟也在反思,过去一年多频繁的欧盟各类峰会,究竟对应对欧洲债务危机,起到了何种实效。发达国家家大业大,讨论的还是火烧眉毛的急事,开峰会多了,尚且要斟酌、反思,中国的家业还没大到可以大事铺张的地步,当然更要重实效,弃浮夸。
许多地方、部门办国际活动,“动静”都比较大,拆旧盖新、大兴土木不在话下,会议期间的出入警跸、清道戒严,和随之而来的交通堵塞、购物不便等,都给所在地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极大困扰。扰民已然值得深思,大量不必要的扰民,就更到了非精简不行的地步。
而近年来国际会议之所以越办越多,更重要的原因是,举办国际会议已然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的政绩工程。投入的费用越多、营造的声势越大,就越有可能邀请到高级别的主管领导,地方官员借此大展地方政绩、大出个人风头。《通知》对于这种新形式的形象工程,也是一种及时的遏制。
适当的国际会议原本必要,但过分讲究排场、规格,则势必导致预算膨胀,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通知》中对国际会议开支的约束、要求篇幅很多,规定也很严、很细。如果中央、地方两级审批制度能够被严格遵守,局面也会得到扭转。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些地方、部门也会有新的规避之术。比如,会议资金通过企业赞助,而不走公共预算等。所以,在《通知》之外,也需要启动问责和社会监督,曝光一批典型案例,或者建立国际会议申请公示制度。
参与互动(0) | 【编辑:吴博】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