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月22日电 题:中国外交继往开来 公共外交成新着力点
中新社记者 郭金超
观察中国外交,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一个重要窗口。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外长的记者会将透露出中国外交的风向。
“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这被普遍认为是过去五年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可以预见:继续推进大国关系,构筑总体稳定、相对均衡、合作共赢的大国关系框架;不断深化周边睦邻友好,巩固和平稳定、共同发展的有利周边环境;进一步发展全方位外交,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夯实中国外交的基础;积极参与多边合作,扎实推进经济外交,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等。这些策略仍然是今后一段时间中国外交的重点。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维护国家利益,和平外交”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理念。
在2010年第65届联大有关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向世界讲述一个真实中国时表示,中国的发展不会损害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中国绝不走“国强必霸”的路子。
行如所言。2010年中国通过首脑外交、世博外交,通过参加G20峰会、坎昆会议等,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发展了全方位外交,担当了国际责任,展现了中国的和平外交战略。
杨洁篪外长在2010年末曾表示,“十一五”规划实施的5年,是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至关重要的5年,也是外交工作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大有作为的5年。
此外,在当前中国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中国外交大有作为需要新的着力点。
而通过奥运外交、世博外交的成功发力,不难看出公共外交已成为中国外交新的着力点。正如杨洁篪所言,中国公共外交正逢其时,大有可为,要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
在政策上,2009年,胡锦涛在第11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加强公共外交。在实践上,中国公共外交体制保障不断加强。官方层面,外交部将新闻司公共外交处升格为公共外交办公室,在2010年成立专门的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设立“蓝厅”论坛;民间层面, 2010年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类似智囊机构的纷纷成立,也反映着中国民间智库建设的加速。
同时,外交部及时的新闻发布会、形式多样的研讨会、内容丰富的“公众开放日”活动,都显示着中国外交在拉近与民众的距离,加强公共外交的努力。
在前不久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中国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亮相纽约街头,用中国人的形象展示真实的中国,既展示了公共外交的魅力和效果,也凸显了中国对公共外交的重视。
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外交将秉承既往战略,力拓公共外交,继续服务于中国发展的大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