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北方3月份降水偏少气温偏高 气象干旱将持续

2011年02月28日 17: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7日至28日,华北和黄淮气象干旱区出现弱降水,但对缓和旱情作用不大。图为1月28日,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河山镇大暖帐村,干涸的池塘布满龟裂缝隙。陈为峰/摄 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  

  中新网2月28日电 “预计3月份,中国北方冬麦区降水偏少,气温较常年同期略偏高,华北、黄淮部分地区的气象干旱将持续;西北东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气象干旱可能露头并发展。”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28日表示。

  中国气象局2011年3月新闻发布会28日举行,陈振林在会上作如上表述。

  陈振林表示,从3月份的气候预测来看,气温偏高,降水偏少,进入3月份,小麦返青生长,对水分的需求量会很快的增长。如果由于气温高,降水再比常年同期偏少,尽管近期降水过程使旱情得到了缓解,对未来,特别是春季,对作物的产量形成比较关键,还是要做好各项准备。

  陈振林指出,气象部门首先要做好滚动订正预报、会商和服务。因为现在来预测整个3月份还存在不确定的因素,我们密切跟踪监视天气变化。及时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如果有有利的天气条件,还是要采取人工增雨,增加降水量。

  陈振林强调,关键是与农业部门针对影响农业生产的各项工作,包括田间管理,包括预防病虫害,还有增温保墒措施都会通过会商,及时联动。这是采取的主要措施。

  “进入3月,中国南方部分地区将陆续步入春天。北方大风、沙尘、南方强对流天气将逐渐登上天气舞台,低温阴雨、晚霜冻也将严重威胁农业生产。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防御初春灾害对农业、交通和群众生活的影响。”陈振林表示。

  陈振林对农业生产提出如下建议:

  ——北方春播作物区做好种植计划。要根据土壤解冻情况,抓紧备耕,适时播种,争取全苗;西北土壤墒情偏差地区要积极造墒播种,确保春播的顺利进行。

  ——北方冬麦区要加强田间管理,增温保墒。要根据苗情和墒情加强田间管理,适时中耕、施肥,以增温保墒,促进冬小麦有效分蘖和苗情转化升级。旱情未有效解除的麦区要积极开发水源、科学灌溉;无水灌溉的地区,要先镇压后划锄,以提墒抗旱,促根增蘖。

  ——南方地区注意追肥培土。南方冬小麦和油菜产区要注意追肥培土、清除杂草,雨后要及时清沟理墒、降低田间湿度,促进作物稳健生长。

  ——南方早稻区加强秧田管理,适时移栽。江南、华南早稻产区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抓住“冷尾暖头”时机及时播种,避免低温阴雨造成危害;对已播种的早稻秧田要加强管理,力争培育壮秧。各地还要注意塘库蓄水,以确保早稻适时移栽。

  ——各地须加强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纹枯病和油菜菌核病等春季病虫害的发生发展。

  此外,在气象服务方面,陈振林还做出如下提示:

  ——继续做好华北、黄淮旱区抗旱工作,确保春耕顺利开展。预计3月份,中国北方冬麦区降水偏少,气温较常年同期略偏高,华北、黄淮部分地区的气象干旱将持续;西北东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气象干旱可能露头并发展。上述地区应做好抗旱工作,确保春耕工作的顺利开展。

  ——做好西南林区防火工作。3月,西南地区风干物燥,部分地区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偏高,应加强野外用火管理,严加防范火灾,确保林区安全。

  ——公众需防范气温起伏引发疾病。3月份,中国天气气温将呈现多起伏、昼夜温差加大的特点,容易使人体跟不上天气变化,从而引起感冒等不适,心脑血管病患者容易发病等。公众须及时添加衣物,特别是早晚要注意保暖,预防流感等疾病。

  ——全国“两会”期间注意防寒保暖。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和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分别于3月3日和3月5日在北京召开。6日前后,北京地区将出现3~6℃左右的降温,并伴有4级左右偏北风,公众体感温度不高,外出需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北方须防范风沙天气的不利影响。春季是沙尘天气多发季节,3月份中国北方沙尘天气具有频发的特征,对华北区域的影响较大,须防范风沙天气对交通运输等造成的不利影响。

  ——加强防范灾害性天气对交通的影响。3月,各地、各部门需及时积极采取措施,加强防范雨雪、雷雨大风、强对流、大雾、海上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所引起积雪、道路结冰、低能见度等对公路、铁路、民航和海上交通运输带来的不利影响。(据中国网文字直播整理)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