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学者撰文谈“十一五”中国道路:从重物到重人

2011年03月01日 09:05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从五年跨越看中国道路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教授 周天勇

  “十一五”期间,国内外形势复杂困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共克时艰,中国经济年均增长近11%,从2005年的185808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0年的397983亿元人民币,约合60300亿美元,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进一步印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初中国“发展的奇迹”,引起了全球的关注。那么,这五年的跨越式发展,是在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中实现的呢?

  五年来,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从城市化、市场化和工业化的进程看,城市化水平每年提升0.92个百分点,达到47.6左右,从结构上进一步转向了工业和城市社会,发展进入了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市场化方面,进行了天然气等资源价格体系的理顺,进一步改革了汇率形成机制,对证券等资本市场也进行了改进,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而中国的工业化在这五年中得到快速和良性的推进,已经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工业体系日益壮大,重化工业基础在装备和技术水平方面,包括规模方面,都获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工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优化和升级。并且在这五年中,高铁、高速公路、城市地铁和轻轨超常规和跨越式发展,输电输油气等网络形成体系,高速信息网络系统也全面铺开和提高等级,初步形成了国家现代交通体系。

  “十一五”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五年。在大的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的比例从2005年的40%提升到了2010年的43%;第二产业内部,下大力气淘汰了一批小火电、小水泥、小钢铁、小化工等高耗能和高耗资源等企业。产业组织结构上,钢铁、煤炭、炼油等得到了重组,集中度提高,各地产业也朝着板块性和集群性发展。在移动通讯技术、高铁综合技术、大型计算机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技术、大型水电和燃气发电机技术、粮食育种等许多方面,都有突破性的进展,相当多的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甚至在国际上领先。我国的工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优化和升级。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十一五”时期还是花大力气建设和谐社会的五年。城镇提供了3600万个左右的就业机会,消除了城市零就业家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0493元提高到191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255提高到5919元;财政进一步从过吃饭建设型的支出,逐步向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城市交通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领域倾斜;建立和完善了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居民的低保体系,基本消除了城镇零就业家庭;在免除农民的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的基础上,给农民在种粮、购买农机具和购买良种方面给予补贴;在农村,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在试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在城市,对学龄前儿童、上学学生、无单位人员等,也在试点医疗保险体系,并且正在探索其养老等保障体系的建设,做到社会保障的全覆盖;对欠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加大了转移支付的力度,并且用特殊的政策,促进这些地区快速发展。此外,我们还在城市努力控制房价,并建立保障住房的体系,以解决中低收入居民的安居问题。虽然我们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还很薄弱,覆盖面还不尽如人意,还达不到城乡人民的要求,但是,这五年中,党和政府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问题开始得到解决,局面正在改善。我们正在建立一个既有创业和工作活力,人民又得到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现代国家,这个方向是坚定不移的。

  虽然,由于我们人口众多的国情,近年来又出现了诸多新的情况,还有历史的积累,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正视,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解决。但是,“十一五”的这些成就,无论是与世界上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是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进展都是显而易见的。这五年中,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我们的国家正在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奇迹性成长的中国道路,就是发展生产力,而且强调了科学技术进步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国有和集体经济体制,改变资源配置方式,用新的体制机制来推动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又调动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逐步调整了农业与工业、重工业与轻工业、积累建设与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关系,使农业与工业、投资与消费之间形成了较为良性的循环;实施了对外开放战略,将中国大量剩余劳动力比较劣势转化成为出口导向的比较优势,同时也引进了资本和技术,强劲地推动经济的增长速度。这样的发展道路,使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了30多年之久。这就是30多年来我们所走过的,称之为发展的“中国道路”,也可以概括为发展的“北京共识”。

  那么,“十一五”期间,我们有什么样特殊的中国道路呢?实际上,这五年,是从改革开放30年转向下一个30年的交替发展阶段。从道路上讲,我们也进行着调整,即从物为重,到以人为本;从过去单一注重经济建设,转向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并重;从重视物质生产,到物质生产与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从过去的效率为重,积累国家实力,转向公平收入分配,促进共同富裕,以及在强国的同时加速民富进程……简而言之,就是科学发展观及建设和谐社会理念指引的一条发展道路。

  未来,中国道路的内容为:发展领域,农业现代化—城市化—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小企业—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和加速第二次现代化。资源生态环境领域,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的发展方式—节俭和舒适的生活消费方式—节约和保护资源生态环境的技术进步—形成生态良好、环境清洁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社会。民生和社会事业建设领域,鼓励人民创业—充分就业—绝大多数城市居民在城市中有自己的住房—良好的公共服务和完善的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和财富分布较为公平—形成既有创业和工作活力,又公平和生活安全的社会。改革领域,突出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重点,协同理顺资源价格体系,改革和创新土地制度,打破金融体制的垄断,进一步深化国有经济改革。从改革的实践看,在时间进程上,单项改革推进,往往由于其他改革的不配套而以失败告终。因此,无法确定这几项改革哪个在前面,哪个在后面,只能是突出重点,综合考虑,配套改革,协同推进。

  今天和未来,我们有着许多有利的发展条件,但是,也存在和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的人民需要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艰苦努力,再不懈地进行30年的创新、改革、建设,争取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个幸福美好的家园。许多年以后,当我们的后代们书写历史时,他们会评价说,在21世纪前半叶,有那样一代人,他们给我们后代留下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他们没有给我们留下沉重的债务,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现代的体制和民族最优秀的文化传统,他们是值得我们后代怀念和敬仰的一代人。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为之奋斗的希望和精神动力之所在。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