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本报记者 陈振凯 谢建伟
嘉 宾:蒋明麟(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
黄方方(人大代表、南宁市市长)
詹国枢(政协委员)
2011年,“十二五”规划开局,“幸福”成为地方两会热词。部分省区市“GDP减速,幸福提速”,“幸福指数”被置于重要位置。无疑,全国两会期间,“幸福”话题仍将热门。为此,记者采访了3位代表委员。
GDP要有幸福含金量
记者:什么是幸福?如何看“GDP减速,幸福提速”现象?
詹国枢:需求的满足就是幸福。人的需求,大体两类,一是物质,一是精神。物质之中,吃穿用住行,是最基本的。吃饱穿暖之后,对于用、住、行的要求,就会强烈。时代在发展,低层次幸福满足之后,群众会追求高层次幸福。
蒋明麟:幸福是个庞大复杂的话题,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受教育层次、不同世界观,都会影响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幸福是满足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种内心总体感觉,是人全面发展的要求。
黄方方:片面追求高GDP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国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包容性增长”,淡化GDP指标,更加注重民生。这要求政府部门,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做好事关群众“幸福”的事情。
詹国枢:强调民众幸福,是地方政府认识一大进步。不管再高的GDP,如果不和民众切身利益挂钩,民众幸福感不增强,而会感到这个GDP和他没有关系,甚至会产生反感。
蒋明麟:强调民众幸福,这对政府执政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地方政府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特别是关注弱势群体、欠发达地区。GDP与幸福之间,不能完全划等号,也不能完全划不等号。
大量民生举措可圈可点
记者:过去5年,我国哪些为民众“谋幸福”的举措让人印象深刻?
黄方方:“十一五”期间,我国有大量以人为本的措施可圈可点。如,全面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施补贴,结束了几千年来农民“种田必缴税”的历史,开辟了农民“种田有补贴”的先河。此外,免费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解决了农村特别是广西这种老少边穷地区孩子“读书难、读书贵”问题。还有,国家在汶川、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在埃及、利比亚发生动乱危及我国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危机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所采取的果断有力的“国家行动”,令世人瞩目,令国人自豪。
蒋明麟:“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阶段,经济高速增长,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财政收入增加,民生建设日渐加强。如教育改革、医疗改革等方面,国家都做了一些工作。此外,近年,国企工人及退休职工养老金和各地最低收入工资标准在提高,转制科研院所退休人员待遇也得到上调。
期望国家继续给力民生
记者:为让“幸福”更好地落地,对“十二五”有何期望?
黄方方:要让“幸福”更好地落地,国家要继续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将保障就业作为头等大事抓实抓好。二是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三是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加快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改革发展。五是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构建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让广大低收入家庭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六是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更加关注各类困难群体的生存与发展……
广大群众所渴望的“幸福”,也是政府部门努力的方向。
蒋明麟:研究幸福指数,并纳入政绩考核体系这很好。但不能简单化、物质化。要真正对每个人进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