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5日电 题:叶培建:中国开展火星探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谈俄罗斯“火星500”项目模拟登陆火星试验、说中俄联合火星探测计划、分析火星探测技术难题、展望“嫦娥奔月”后续任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首席专家叶培建在“两会”间隙接受中新社采访,对中国未来深空探测发展充满期待,信心十足。
火星500为人类探测火星做科学准备
“‘火星500’项目是人类探测火星所做的一个科学准备工作,非常有意义。”谈起在俄罗斯刚刚完成的模拟火星登陆项目,叶培建认为,“火星500”是一个非常好的科学模拟火星探测试验,可以摸索人长期在太空飞行和登火星过程中所面临的生存问题、心理问题,以及如何开展科学实验的问题等。
他说,这次中国积极参与“火星500”项目合作,将来当然会分享试验成果,中国未来开展火星探测无疑也能从中获益。
延后实施的中俄联合火星探测计划于2011年11月执行发射任务,中国自主研发的“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将搭载升空。叶培建介绍说,“萤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其有效载荷约11公斤左右,如果能够成功,这将是中国首次有探测器对火星进行探测。
中国探测火星“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同时,“萤火一号”还将推动中国尽快实现中国人的第一次火星探测,用中国自己的火箭、自己的测控,探测器自己飞行,探测更多的科学目标。叶培建说,这是中国科学家,特别是中国广大航天科技人员非常向往的一件事情。
中国的深空探测近几年在探月方面稳步推进,“但这些工作只是围绕着月亮,而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并没有走到行星际去”。叶培建指出,国际上深空探测有两个特点:一是所有探月国家很快都进行了火星探测;二是上世纪火星探测的次数远远少于月球探测,但本世纪迄今为止,火星探测次数多于月球探测,全球都很关注火星。
中国开展火星探测不仅必要,也已经具备可行性:通过月球探测工程,已掌握很多技术,也建起很多基础设施;随着探月工程二期实施,2013年前将建成位于中国最东部和最西部的两座大型地面测控站,再加上其他一些技术,中国的深空测控通信能力就可以达到距地球4亿公里的火星,具备对火星探测的远距离测控通信能力。
“我们认为,中国开展火星探测,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等国家下这个决心”。叶培建称,希望中国在2013年实现自主火星探测,由于发射窗口的原因,2013年不开展,就要等到2016年,“世界上凡是搞月球探测的国家,一般都在3年之后实现了火星探测,中国2007年成功探月,距2013年已有6年了,到2016年就9年了,所以一定要抓紧”。
火星探测需解决4大技术难题
叶培建分析说,火星探测技术复杂,开展火星探测必须解决4方面技术难题:
一是地球到火星4亿公里之遥的深空远距离测控通信问题。
二是由于距离远,通信时延就长,信号来回需要52分钟;飞行时间长,从地球飞往火星单程就需要10个月;“日凌”即太阳、地球、飞行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时候,由于太阳辐射的关系,通信很受影响,火星探测器在飞往火星途中,“日凌”现象对测控通信的影响将达2个月左右。所有这些,都要求火星探测器飞往火星途中及开展深空探测任务时具备“自主管理”、“自主导航”的能力。
三是由于距离遥远,测轨精度必定降低,这就需要采取新的技术方法,来保证探测器近火制动的准确性。
四是虽然目前对火星了解甚少,但设计研制火星探测器,需要知道火星的环境包括表面温度、大气等,这就提出一个严峻的挑战。
探月三期月球探测器已开始研制
说起“嫦娥奔月”,中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如数家珍: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包括“绕”、“落”、“回”三期,一期的代表作就是“嫦娥一号”,二期的第一颗星“嫦娥二号”是技术先导星,预计2013年发射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将实施“落月”任务,“嫦娥四号”也要落月,它既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同时又赋予有新的任务。
“嫦娥四号”任务完成后,就意着探月工程二期“落”月结束,然后就是三期工程即采样返回,这方面“预计2020年之前能够实现,我们要争取更早一点”。叶培建说,探月三期工程的采样返回还需要突破很多关键技术,解决包括如何在月球上采样、采样完成后从月面起飞、起飞后在月球轨道上与轨道器进行交会对接、返回地球时高速再入大气层等一系列难题。
他透露,中国探月工程三期的月球探测器已经开始研制,按目前设想,探月三期月球探测器应该包括有轨道器、着陆器、上升器和返回器四部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