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政协委员热议公共外交 叹"李小龙"太少文化传播不够

2011年03月05日 18: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3月5日16时30分,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记者会在新闻中心举行,主题是“政协委员谈公共外交”,全国政协委员赵启正、陈昊苏、韩方明、葛剑雄、黄友义、袁明、蔡建国出席并回答记者的提问。中新网记者 朱鹏英 摄  

  中新网3月5日电 5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记者会在新闻中心举行,主题是“政协委员谈公共外交”,全国政协委员赵启正、陈昊苏、韩方明、葛剑雄、黄友义、袁明、蔡建国出席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问题引起政协委员们的热议。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袁明指出,历史、地理是我们的根。在这个基础上,智力到达一定的高度,整个全民族的精神有一种升华,走出去会变得很水到渠成。走出去的方式,确实要做到国际化、现代化,有很多课题要努力。

  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友义补充说,在中国人的语言里,我们讲中国文化走出去,大家非常明了它的意义是什么。但是如果翻成外文,说我们的中国国策是让中国文化走出去,首先是我们没有掌握国际上通行的话语体系,我更希望我们能够说“促进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让更多的国外受众看到中国的文化作品”,这样恐怕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

  同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蔡建国教授称,联想到中国国家汉办在世界上有600多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讲堂,掀起了“汉语热”。在这个过程中,现在申办孔子学院的工作也是如火如荼在世界各地开展起来,我们也有很多老师走出国门、走出校门承担着汉语推广的工作,从而也为世界各国的民众学习汉语提供了帮助,同样也使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起到了渠道、沟通、桥梁的作用。我们第一步要把语言的沟通工作做起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向更广泛、更深入的领域展开。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对此表示赞成,并补充说,在这个问题上公众是有误解的。他说,“这是不利于我们的公共外交的,我们讲汉办或者我们去介绍中国的文化,我们的目的应该不是说要外国人一定要接受我们的文化,更不是说用中国的文化取代外国的文化,你想如果外国人跑到中国来说给你传播美国文化、欧洲文化,你会怎么想? ”葛剑雄表示,我们要让他了解,他了解以后,他愿不愿意学是他的事。不同的文化要互相的了解、互相欣赏,相互欣赏对方文化好的地方。现在这个世界已经到了一个文化自由传播的时候,好的他就会接受。

  葛剑雄说,在这里面相当一部分介绍中国,应该是通过文化产品的方式,比如电视片等等,他自愿接受。另一种是观念的文化,那就是高层次的,这个应该大家互相交流、相互学习,“不要以为我的孔子文化要取代你、儒家文化要取代你,这样的思想是错误的,表面上看来是把它抬得很高,其实是不正确的。”

  葛剑雄举了个小例子说明:“比如我跑到非洲穷乡僻壤的地方,外国人见了小孩子之后就说‘布鲁斯李、布鲁斯李’,这是为什么?因为他看过李小龙的电影,所以他对中国的印象就是李小龙。”

  “但是很遗憾,我们这样的产品太少,所以人家的了解不是论你的四书五经,美国把花木兰拍了一个动画片,人家还不知道花木兰是中国的故事。”葛剑雄说,大量人通过直观的接受,这样的接受方式更好,你愿意出钱买,比免费送要好的多。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歆】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