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十一五期间成果卓越 居民幸福感倍增

2011年03月06日 05:11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五年前,我国的十一五规划刚刚出台,整个社会在为其美好的前景而奋斗。时光荏苒,五年倏然而逝。来自国民收入、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成果卓越。

  本报记者刘杰

  五年前,王航从一家互联网站辞职,和两位朋友搭了草台班子,准备创业自建网站。

  五年前,邢晓昕正准备结婚,但不打算依靠父母的支持买房。

  五年前,侯建华回安徽老家过年,父母生病了,他要承担每一分钱的医疗费

  ……

  如今,王航、邢晓昕、侯建华和更多的人,对过去的十一五满怀幸福,对即将到来的十二五充满信心。

  因为过去五年,他们的幸福在路上。

  收入

  年年俱增远离贫困

  2006年3月,王航从一家网站离开,他辞去了丰厚收入的工作和另外两个朋友一起搭个草台班子,在朝阳区东四环外租下一套两居室,准备创业。

  王航说,他辞职创业不仅仅是因为收入,网站元老人物待遇颇丰,收入肯定远远超过国民收入的平均线。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493元。

  进入2006年,十一五规划正式颁布。其中明确指出,要让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5%。

  王航对收入不太在意,却不代表对创业没激情。他们创办了“好大夫在线”网站,试图通过互联网技术,搭建一座衔接医生和患者的平台。

  几年下来,网站从最初的三个人到几十个人,再到今年的上百人;办公地点由原来的两居室到三居室,再到位于慈云寺桥的住邦2000公寓。种种迹象都显示,这个在十一五期间成长起来的公司颇有起色。

  对于个人收入,网站CEO王航笑而不语。但他透露说,一些员工的月薪早已在原来2000多元的基础上成倍地增长。

  国企中,员工收入的增长也不仅仅维持在每年5%。今年年初,北京市二商集团的报告显示,十一五期间,集团人均收入每年达到4万余元,比十五期间增长了124%。展望十二五,集团的预期目标是人均年收入7.5万元。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十一五期间,国民收入纵向来看确实有所提高,基本达到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特别是在消灭贫困人口方面成效显著,这意味着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是没问题的。

  住房

  居者有屋保障有道

  对于邢晓昕而言,收入比5年前涨了一倍,“但仍然买不起现在的商品房。”

  2006年,邢晓昕在一家小公司做文职,月收入为2000元。男友和人合伙,做安装教学设备的生意。

  他们正在热恋,有结婚买房的打算。两人都是北京人,家在石景山区。因为两边父母经济也并不宽裕,邢晓昕决定不依靠家里买房。然而在2007年,北京的房价一天天涨起来。邢晓昕说,在石景山好的小区看房子,均价已经达到万元。父母对他们说,这样的商品房“绝对买不得”。

  “经适房我们不符合条件,商品房又买不起。”领了结婚证的邢晓昕在失望之余,得知北京市又推出了首批限价房。

  限价房是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之外的又一种保障性住房。当时的申请条件是年家庭收入低于8.8万元,人均住房低于15平米,邢晓昕和丈夫全部符合。递交了申请后,他们没有太在意,就忙着举办婚礼。大概半年后,丈夫在网上订好了特价机票,两人准备去云南度蜜月。

  就在度蜜月之前,邢晓昕被告知限价房申请得到批准,他们可以参加摇号。这无疑是个太大的惊喜,小夫妻终于有了自己独立经营的小家庭。

  这套限价房位于苹果园地铁站附近,两居室,面积88平方米,每平方米6300元。她和丈夫按揭贷款40万元,现在每个月还贷款2000元。

  她庆幸自己买到了保障性住房。因为按照现在的房价,以她和丈夫翻了一番的收入,也仍然买不起商品房。

  邢晓昕并不是保障性住房的唯一受益者。统计数据表明,十一五期间,北京市用于实物配租的廉租住房建设规模约47万-60万平方米,约1万套,通过租金补贴的形式,解决其他约6.7万户“双困”家庭的住房问题;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约1500万平方米,约21万套。

  医疗

  深化改革看病不难

  除了房子,跟老百姓生活最贴近的,是看病。

  王航创建“好大夫在线”并非偶然。他所学专业就是医学,也长期从事过医药行业,关注媒体关于医疗问题的报道。2006年初,他看到媒体报道了一则消息,盘点2005年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其中第一条就是看病难”。

  他在妻子怀孕时深有体会。为了每月一次的孕检,他要早晨5点多起床,打车到医院排队挂号,可能挂的到,也可能挂不到。有时候挂上号了,才知道医生当天不值班,“大概因为北京医疗资源优厚又集中,感觉全国的患者都到北京来求医了。”

  邢晓昕对此也深有感触。她的姥姥经常腰疼,需要到医院输液。每次犯病时,妈妈都要请假陪着姥姥,大清早去医院排队挂号,每次回家都感叹“人太多,有啥别有病。”

  对此,王航总结说:“政府投入力度小,医疗资源不均衡,患者和医院信息不对称,这是造成看病难的几个最关键因素。”

  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改善医疗卫生机构条件,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大力发展社区卫生,加快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分工协作、双向转诊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

  “社区医院的建立,肯定会缓解看病难问题,而且是个长久的办法,但见效可能比较缓慢。”王航说,他下定决心要把网站办好,至少在一定范围内快速改善医患信息不对称的现状。

  王航介绍说,目前每天有80万人浏览“好大夫在线”网站,其中1.5万人上传自己的病历。

  令人振奋的是,近几年政府对医疗的投入资金一直在增长。就全国范围而言,卫生部官网显示,通过十一五的努力,我国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伴随着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状况显著改善。

  社保

  逐步扩大安居乐业

  医疗有了大幅度改善,对于从农村来京的侯建华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远在安徽老家的母亲,已经没有任何经济来源。

  2001年,侯建华毕业后考取了北京市公务员,在司法部门工作。2006年,他职位升到副科,但每月薪水加上各种福利不超过5000元。自身的生活已不算宽裕,侯建华还必须照顾老家的母亲。

  他的老家在安徽省临泉县农村,家人都是农民,之前不享受任何社保。因为在北京享受五险一金,侯建华的工作和待遇让众多亲戚朋友羡慕。

  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要使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23亿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

  在当时的临泉县,新农合还是个新名词。早在2003年下半年,安徽省开始在10个县试点“新农合”,直到2007年,临泉县才参与进来。

  侯建华说,以前在老家,因为农民收入低,往往一个人生病能拖垮全家人。老家参与新农合后,每个农民每年只需自己掏20元,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补助40元。而其看病报销比例平均达到了47%。

  “看病就能报销,不管你花了几块钱还是几万块。”侯建华的母亲参加了新农合后,深感给儿子减轻了负担。

  2009年10月,新农保试点在全国27个省区320个首批试点县和4个直辖市启动,到今年2月,全国已有3400万农村老人领到了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像侯建华的母亲这样超过60岁的老人,不再仅仅依靠儿女的赡养。

  临泉县这样的农村社保改善的同时,城市的社保也在逐步完善和扩大。

  2007年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启动,医保大门向2亿非从业城镇居民敞开。今年2月召开的全国社会保险局长会议指出,到2010年底,全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达2.57亿,各级社保经办机构管理服务的参保总人数已超过12.5亿人次。

  教育

  加大投入全民学习

  安居乐业的同时,邢晓昕开始思考未来。她中专毕业后就一直工作,但对继续学习的兴趣不减。

  在教育方面,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完成“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任务,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

  规划中特别指出,要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入体制,义务教育由政府负全责,高中阶段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实行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互补充。规范教育收费,建立严格的教育收费公示制度。

  2007年结婚之后,邢晓昕和丈夫商量,准备辞职专心学习,考上她梦想中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她热爱的英语专业。

  就这样,28岁的邢晓昕再次成为大学生中的一员。她和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名同学一起,开启了人生中的又一个学习篇章。

  “也就在2006年的时候吧,我们乡里只有一所中心中学。”侯建华说,十里八村的孩子小学毕业,不论离家远近,都要到这所中学读书。近几年侯建华回家的感受是,因为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资金,整个社会都比以前更加注重教育。乡里的中学多出好几个,有的是政府公办,也有社会力量投资的民办学校。“现在家长和孩子都有更多的选择。”而且因为义务教育实现全部免费,基本再没有孩子辍学的可能。

  去年11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总结说,十一五期间是我国教育事业成就显著、极不平凡、十分关键的5年。早在2008年,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费,惠及全国1.6亿学生。而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为国家输送了毕业生3429万,超过了过去20年的总和,职业教育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看得出来,中央这几年对教育投入下了很大决心,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基本达到了全民普及并免费。”汪玉凯说,但是有些问题也较突出,比如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高校收费过高等。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哉麟】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