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的蓝图打开时,将其与刚刚完成使命的上一张规划图对照来看,可以读出谋篇布局者的最新关切。
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与人大代表们见面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比5年前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多了两篇:第八篇,“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九篇,“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除此之外的其他篇章,在两份“五年规划”中,都能找到互相印证之处。例如“十一五”规划中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了“十二五”规划的表述是“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5年前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则变为“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新规划最大的变化在于,“民生”和“社会管理”这两个并不新鲜的老课题升格了。有关这两个问题的规划,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主要是第十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共有5个章节。
如今,“和谐社会建设”的第三十八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四十章“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都并入了“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新篇目。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第四十二章“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则是“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组成部分。
不仅如此。“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有关民生与社会管理的论述,更加系统和丰满。草案以7章、14页的篇幅论述如何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内容也有5章,超过6页。
独立成篇的地位,显示出“社会管理”已成为执政者心目中事关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上月底刚刚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主题就是“社会管理及其创新”。胡锦涛总书记在开班式上强调,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作为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杨胜群审读了两份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他认为,“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增加新的篇目,是一些社会问题出现之后的需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把改革发展的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关系到社会公平公正,是调节社会分配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目前在劳动报酬分配、投资收入等直接分配上出现了一些问题,贫富差距拉大,完善的公共服务则可以缩小差距。
他说:“‘十一五’规划时,公共服务这一领域有欠缺,因为受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们想办一些事办不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目前认识有了提高,政府逐渐摆脱抓GDP、抓经济项目的发展思路,转变为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产品。社会管理创新也是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就更需要大众来参与管理,需要整个社会都参与管理,创新管理模式,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整个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上了一个台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客观要求、社会期待、政府认识,都上了一个台阶。”他说。(记者张国 陈凤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