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北京军区某给水团:昔日非洲维和 今朝抗旱救灾

2011年03月08日 11: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邯郸3月8日电(马继前 云俊德 范德银 周同义)北京军区某给水团,是一支满载功勋和荣誉的部队,先后参加过抗美援越和抗法援老、利比里亚和苏丹达尔富尔维和、西南抗旱等重大任务。官兵长年奋战北疆找水打井第一线,部队曾涌现出的李国安等全军重大典型。目前,革命老区河北涉县遭受旱灾,英雄部队又出现在这里,再次为缺水群众寻找救命之水。

  达尔富尔维和 部队克服种种艰难

  从2007年10月开始,我国向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派去维和部队,给水分队来自北京军区某给水团。任务是寻找地下水源,为联合国维和人员和当地民众解决生活用水。

  达尔富尔地区位于苏丹西部,经济落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人口膨胀、放牧过度,荒漠化现象加剧,惯于逐水而居的阿拉伯牧民被迫南迁,因争夺水草资源与当地黑人部落发生冲突,许多地方处于无政府的混乱状态。加上近年来石油等矿产资源不断被开发,部族之间为争夺资源的斗争日趋激烈,邻国也卷入其中。

  达尔富尔地区是联合国维和条件最恶劣、战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北京军区某给水团维和官兵遇到反政府武装骚扰、自然环境恶劣、各种传染病等系列困难。

  首先是安全形势错综复杂。官兵们的任务区在苏丹内战的主要区域,盘踞此地的各派为争夺水源和扩大各自势力范围不断战斗。官兵们打井现场,附近村庄是反政府军的地盘,站在操作台上的官兵边工作、边担心着丛林的深处的枪口。

  时任中国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大队副大队长卫华记忆尤深,炎热、高温、机械声音和灰尘都能克服,最担心施工作业时遭到不明身份武装人员的袭击。一天晚上,官兵们回到营地,营区的外面突然响起了激烈的枪声。营区外约200米处一股武装人员挎着枪,骑着骆驼从营区西南向东南游动,并不断向天空鸣枪。那个夜晚,整个营区在枪声中度过。

  饮食保障困难。官兵最初几个月只有牛羊肉和稀饭可以吃到。战士魏国回忆,因为没有蔬菜吃,导致缺少维生素,出现皮肤干裂等病状。官兵只好从国内带来种子开荒种菜。

  沙漠地区饮水更是棘手。为了解决联合国人员饮水难题,中国维和部队承担了在沙漠中打井的任务。2008年10月16日上午,一股清泉从火成岩中喷涌而出,标志着我给水团官兵开创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用水自给的先河,同时也书写了我军首次在国外找水打井成功的历史。

  自然环境恶劣和传染病盛行中国维和部队也需要克服。维和任务区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最高温度可达50摄氏度。且风沙大,遮天蔽日的沙尘暴是常客,大沙尘暴过后,很多帐篷布都成了布条,即使在帐篷里也要戴着口罩。苏丹当地医疗条件较差,艾滋病等十几种传染病流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因病而亡。由于维和官兵防疫工作到位,还没有官兵受到感染。

  战士们大都很年轻,最小的才17岁。远在异国他乡,紧张的工作、单调的生活、远离亲人,高危环境的压抑、语言不通等不利因素,给年轻官兵们带来很大压力。中国维和部队通过思想工作,心理疏导和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把人文关怀送到每名官兵的心窝上。

  作为联合国第一支部署到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的联合国维和力量,中国维和部队以优良的作风、严明的纪律、精湛的技能,出色地完成了联合国赋予的各项任务,创造了“第一次在地质结构复杂、地质资料奇缺的苏丹打出可饮用的井水”等多个纪录,赢得了联非达团以及当地政府和民众的高度赞誉,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现了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

  联非达团特别代表阿达达赞叹:“中国工兵分队在达尔富尔创造了奇迹”。联非达团总司令阿瓜依将军也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记者会上高度赞赏了维和工兵分队表现出来的专业能力。2008年10月11日,钻井官兵和战友们共315人被全部授予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

  英模精神激励 为民找水再立新功

  英模的精神一直激励着这支部队。被草原各族群众亲切地称为“草原水神”的前团长李国安担任团长期间,带领全团官兵在内蒙古北部高原、八千里边防线和张家口地震灾区等地打井500多眼,解决了10万军民吃水、用水难的问题。

  在李国安等英模人物的带动下,部队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融入了每一名官兵的血液里。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中央军委赋予了给水团更多的任务。他们常年战斗在浩瀚沙漠中和人迹罕至的边关塞外,风餐露宿,付出了血汗、青春甚至生命。近20年来,北京军区给水团官兵转战北疆,打井1000多眼,为解决战区野战给水和当地群众饮水难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

  这支英雄的部队常年开春出发,立冬凯旋。2010年春,团队接到赴滇打井抗旱的命令。他们长期在华北地区找水打井,此次他们来到云南抗旱一线,是第一次大跨度、远距离执行任务。很快,官兵们发现挑战异常严峻:与北方地区相比,这里地质构造差异大,大型打井设备难以运达。

  云南省石林县板桥镇龙潭村小官庄属于严重的贫水区。团长苏锁龙带领官兵发出铿锵誓言:再苦再难,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10支钻井分队在各个任务点全部开钻,其中两支分队在到达的当天夜里启动钻机,创造了当日卸载、当日开进和当日开钻的最快速度。

  极其复杂的地质结构,工作遇到很大困难,昼夜只能钻进3米。官兵们吃在工地,住在帐篷,人员三班倒,钻机24小时连续运转。钻透424米后,终于掘出喷涌的甘泉。村民们欢呼雀跃:解放军创造了神话!

  总工程师陈福全从军30年,2010年年初接到转业命令,听说部队受领赴西南旱区抗旱的任务后,立即要求参加抗旱。工程师李本建因胃出血住院,听说钻机“卡钻”,立即拔掉输液管跑回了钻台上。中士刘志敏强忍父亲去世的悲痛,彻夜工作在机台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数据诠释“忠诚”,抗旱打井120天,共打出成井105眼,几乎平均一天打出一口井;421名官兵从进入作业区到最后撤离,没有休息过一天,超额完成任务。

  2011年春,部队又接到赴山东和河北抗旱的任务。48小时后,部队就挥师南下。“变的是任务,不变的是对党的绝对忠诚,以及牢记紧紧地和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这是给水团无往不胜的最好诠释。”给水团政委黎勇说。(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齐彬】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