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扶贫依然面临挑战 因灾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

2011年03月16日 13:27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因贫困搬离山村的村民又回来了

  ——中国扶贫在成就和挑战中前行

  在搬出红崖村10年之后,高建伟希望能再搬回来。2001年,高建伟想方设法搬出红崖村,落户到附近孟州市一个村庄。“谈了一个本村的对象,她的条件就是必须搬出红崖村。”

  红崖村是中国中部省份河南的一个小山村,曾经是洛阳嵩县最贫困的村庄之一。河南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也是农民最多的省份之一,很多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农民还生活在中国的贫困线以下。

  红崖村曾是这些贫困山村的典型代表。不过,受益于中国的扶贫政策,当地政府将这些分散居住在恶劣山区的村民整体搬迁到一块平整出来的开阔地集中居住,红崖村现在已成了显示扶贫成效的典范。

  “现在的红崖村已经不是以前的红崖村了,条件好太多。”高建伟比较了新旧两个红崖村:“以前住山沟,土胚房、茅草屋,没水没电没路,现在住进了100多平方米的两层小楼,用上了自来水,看上了有线电视,有卫生室、学校、敬老院,水泥路直接从县里通到村里。”

  红崖新村于2006年建成并完成搬迁,总投资800多万元,有123套面积不等的住房,其中108套是面积110平米的两层小楼,红崖村156户居民全部安置在此,每户居民最多只需掏2.5万元,无人照顾的老人则安置在村里的敬老院。

  “红崖村原有800多口人,由于贫困,村里人多外出寻找生路,搬迁时,村里只剩不到500口人,现在却有20多户村民想再回来。”黄庄乡党委副书记张培红说。

  这些人回村之路并不畅通。“他们的户口已经迁出去了,再迁回来,涉及到分地、分房等很多问题,而村里的地是有限的。”红崖村所在的黄庄乡乡长常国强说。

  不管能不能再“回家”,高建伟的经历都反映了中国扶贫取得的成就。红崖村村民2003年时,人均年收入不足630元,现在已经达到2800元。截至目前,嵩县累计投入资金5亿多元,建成搬迁安置小区120个,搬迁深山群众6329户26345人。

  河南省在过去10年里,共帮助82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解决温饱;中国贫困人口最多的贵州省在过去5年内,共减少贫困人口272万;中国贫困人口在过去5年内,从6431万减少到2688万。

  不过,中国的扶贫依然面临挑战。红崖村村民搬迁之后,其经济来源主要是外出务工,村民发展的养殖业、种植业、林业等收入有限。61岁的李丰君养了30多只长毛兔,一年收入仅有2000多元,村里的地只能满足口粮,在洛阳立白洗衣粉厂打工的儿子是全家的经济支柱,他一个月能挣2000元。

  嵩县扶贫办副主任贺英杰说,由于搬迁后,本地产业科技含量低,效益差,导致搬迁群众收入不稳定,因灾、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

  扶贫的投入也越来越大。贺英杰说,就嵩县来说,剩余的贫困群众居住更加分散,贫困程度更深,筹资能力更低,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补助,并且,由于深山区缺乏成块的搬迁场地,大部分安置小区都是随坡就势,削坡填坑,且临近河川需建防洪大堤,基础设施投入也越来越大。

  中国还面临着提高扶贫标准,同时减少贫困人口的巨大压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十二五”时期,中国将提高扶贫标准,减少贫困人口。

  按照中国政府2009年制定的人均年纯收入1196元的扶贫标准,目前还有数千万人处于贫困。扶贫标准提高后,贫困人口还将增加。

  面对挑战,中国今年将颁布实施2011-202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启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贺英杰认为,这些举措都将有助于基层政府更好地化解贫困难题。他说,嵩县将坚持之前探索出的搬迁扶贫和小城镇建设共同发展的路子,为更多深山区群众彻底告别贫困创造条件。(刘雅鸣 李亚楠)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