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国家统计局局长:中国属发展中国家事实没有改变(2)

2011年03月17日 10:04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三、全面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任重道远

  我国从一穷二白迈向世界经济大国历经艰难曲折,而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需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对此更要有足够的估计和准备。

  (一)国际经济发展环境更趋复杂严峻

  成为经济大国后,面对的摩擦和对立更多。新兴大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国际分工和利益分配格局的巨大变化,从而引发新兴大国同现有大国在经贸领域的冲突和博弈,我国也不可能例外。1995—2009年,我国已经连续15年成为全球反倾销措施的最大涉案国,涉案金额不断增加。

  成为经济大国后,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更多。大国地位带来的不仅仅是全球影响和博弈实力,也意味着国际上要求我国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比如债权国责任、能源消费大国责任、碳排放大国责任、储蓄国责任、顺差国责任等,对此要做到心中有数,趋利避害,量力而行。

  成为经济大国后,享受的优惠和权利减少。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向我国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援助,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近年来,我国所接受的贷款或援助在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日本、德国先后宣布终结对华贷款或援助。最近我国正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日本国内要求全面停止对华援助的呼声再起。

  成为经济大国后,受国际经济变化的影响更大。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生产要素、劳务、资本、技术等流动更加迅速,国际经济与国内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国际产业转移、各国经济政策制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将会更加明显。

  (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

  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2007年,我国人均原油和液化天然气可开采储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10,仅相当于美国的15%,巴西的21%;人均可再生的淡水资源总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相当于美国的23%,日本的63%。

  我国能源消费量巨大,能源利用效率不高。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2009年,我国GDP仅占世界的8.6%,而能源消费总量却占世界的19.5%。一些重化工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10%—50%。

  较多的污染物排放与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日渐突出。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污染物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海洋污染、陆地污染严重。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之一。

  (三)支持过去经济高速发展的优势弱化

  劳动力资源优势弱化。2003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5%,按国际标准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09年这一比例提高到8.5%。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剧,人口红利逐步减少。另外,伴随着居民生活成本的增加、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转变,劳动力成本上升可能成为一种长期趋势。劳动力资源数量的相对减少和劳动力成本的显著上升势必会对我国多年来依靠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发展经济的模式构成挑战。

  依赖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续。2003年以来,我国的资本形成率已经连续7年维持在40%以上,2009年高达47.7%,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最终消费率却持续下降。2009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为48.0%,比2000年下降14.3个百分点,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忽视消费、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终将是难以为继的。

  寻求新的发展动力难度不小。寻找新的发展动力关键在于推动技术创新和改革,但这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我国技术创新长期存在核心技术掌握不够、研发投入水平偏低、政策激励不足、国际合作渠道不畅等瓶颈制约。无论是提高研发投入的水平,培育、引进高科技人才,还是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环境,短期内都很难实现大的突破。另一方面,当前改革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以前的改革较少触及那些深层次、难解决的领域和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改革由外围走向核心,由治标走向治本,这意味着改革遇到的阻力将会越来越大,进一步推进改革需作好打硬仗、打攻坚战的准备。

  总之,我国虽然已经跃居世界经济前列,但还远未成为经济强国。我们应该为自己通过艰苦奋斗而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更应为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困难而警醒。只有既不妄自菲薄,又不断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才能统筹兼顾,继往开来,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个又一个的新胜利,才能全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者马建堂 为国家统计局局长)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羡】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