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7套《军事纪实》3月17日播出《陆航集训进行时》,实录如下:
驾驶直升机快速跃升至最高点后猛然向下俯冲,这样的危险飞行被称为“莱维斯曼”,尽管世界范围内能做这个动作的飞行员并不是很多,但在一场陆航部队组织的集训中,却有人跃跃欲试。那么他能否完成“莱维斯曼”动作,而其他高难度课目又能否训练到位?
腾空而起 直上蓝天
这里是山东某地一个军用机场,随着螺旋桨的阵阵轰鸣,一架架军用直升机腾空而起、直上蓝天,由来自全军各陆航部队的43名骨干飞行员和机务人员参加的一场陆航尖兵大集训拉开了序幕。
这是集训开始的第一天,来自济南军区某陆航团的邓以军在教员带领下,登上了一架国产直9武装直升机。邓以军,30岁,1998年入伍,在陆航团担任飞行员8年时间。这次为期10天的集训,以贴近实战的高难度战术飞行课目为主要内容,按照陆航部队领导提出的要求,像邓以军这样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也绝不会有半点轻松的感觉。
集训当中,43名骨干飞行员和机务人员无论年龄、军衔统一被称为学员,而担当教员的则是全军最顶尖的直升机飞行员和机械师。集训结束通过考核后,参训学员还将回到各自所在部队承担带教任务,把掌握到的技术传授给其他飞行员和机务人员。
这是教员做出的跃升倒转战术动作,它是一级风险飞行动作,并且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集训中,邓以军和其他飞行学员都必须掌握这个动作。
跃升倒转是由一名叫莱维斯曼的国外飞行员首创的直升机战术动作,因而也被称为“莱维斯曼”飞行。它是以30度的仰角让直升机迅速跃升,当直升机跃升到最高点、速度接近0的时候,再进行180度倒转向下俯冲。在直升机对地突击时,“莱维斯曼”飞行可以快速实现对目标的二次打击,是一个实用性非常强的战术动作。
但是,在直升机跃升过程中,如果倒转动作过早,就会出现较大的转弯半径,达不到战术效果。而如果倒转动作稍晚,或操作出现误差,则会导致极大的飞行风险。
“尾冲”就是直升机尾部朝下、高度下滑的空中特情,“莱维斯曼”飞行一般都是在300米以下的高度进行,这样的高度一旦发生“尾冲”,飞行员根本来不及处置,后果不堪设想。尽管“莱维斯曼”飞行充满风险,但飞行学员们却都下定决心要把它飞好。
相比于“莱维斯曼”,集训第一天的训练内容要简单得多,这一天进行的是战术起降课目训练,包括起飞和着陆两个飞行动作,起飞和着陆是飞行员最为基础的训练内容,对于有着7年飞行员生涯的邓以军来说,自然是轻车熟路。然而,在战术起降课目上,邓以军的第一次训练就栽了跟头,他着陆飞行的成绩竟然没能达到及格标准。
飞行尖兵屡屡遭遇挫折
战术起降课目不同于一般的起飞和着陆,通常情况下,直升机起飞和着陆航线都是直线。而战术起降则是假想在战场环境下进行的起飞和着陆,这时如果采用通常的直线起降航线,由于耗费的时间比较长,会增加直升机被敌方火力攻击的危险性。因此,战术起降采用的是U型起飞和O型着陆航线,这是直升机的U型起飞,而这则是O型着陆,采用这样的飞行动作,直升机能够以最快速度完成起飞和着陆,一次起降飞行比通常的直线起降要缩短4分钟的时间。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邓以军原本以为,凭借自己的驾驶技术,进行这样的训练并没有多少困难,然而,真正驾驶飞机做出飞行动作时,他才发现,情况并不是他想像的那么简单。
让邓以军感到难度挺大的,正是O型着陆的飞行动作,这个动作要求直升机从50米的高度,围绕着陆场地以O字型的轨迹下滑和着陆,同时,还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飞行动作。
根据训练标准,完成O型着陆动作,时间误差在正负1秒以内才能获得满分5分,误差超过正负6秒就达不到3分,算是不及格。
在O型着陆过程中,直升机很容易受到风速、风向等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飞行员要想准确以O字型的轨迹完成飞行动作本来就有着不小的困难,而在时间误差上的苛刻标准,更使得动作难度大大增加,这对于飞行员的驾驶技术无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邓以军正是在O型着陆时,没有控制好飞行轨迹,才造成时间误差超过6秒钟,未能达到及格标准。而其他飞行学员在刚开始进行O型着陆训练时,成绩同样也并不理想。
参加集训的飞行学员都是各陆航部队的骨干,然而集训刚刚开始,这些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就已经遭遇挫折。那么,这次集训为什么要设定这么大的难度,制定如此严格的标准呢?
这是一段直升机作战的资料画面,画面中的这架直升机成功实施了对地面目标的打击。近年来,在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局部战争中,直升机在对地突击、尤其是对地面装甲目标的突击时,屡屡发挥出巨大威力。
然而,直升机参与突击作战,需要面对异常复杂的战场环境,这要求飞行员必须具备精湛的驾驶技术,熟练掌握各种飞行动作,这一次的集训正是基于这种原因而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