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碘盐抢购考验中国政府社会管理能力

2011年03月18日 20:1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一场因日本核泄漏事件导致的碘盐等含碘产品的抢购涉及中国许多地方,给中国政府的社会管理带来考验。

  因担心日本核泄漏事件污染海盐,加之民间盛传含碘物品可以预防核辐射,中国不少地区自16日起,开始出现民众盲目抢购、囤积碘盐的情况。抢购风潮,尤以上海和浙江的杭州、绍兴、宁波等地为甚,随后扩散到北京、福建、广东等地区和不少内陆省市。

  从17日开始,在中国的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海带、海藻、海鲜等富含碘元素的产品脱销的情况。

  事件发生后,中国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应的机构、企业快速作出反应。

  在浙江,卫生部门通过媒体,及时发布了碘盐无法替代碘片,起到防止放射性碘辐射的作用等科学知识。同时开通科普宣传热线,接受公众关于核污染及辐射防护相关知识的咨询。

  全国各地环保部门则将关口前移,通过媒体、官方网站、手机短信等传播载体,主动向公众发布辐射水平监测的最新情况,告知公众境内辐射环境的监测情况和海域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检测情况,以打消公众对核辐射的担忧。

  中国盐业总公司和各级盐业公司在政府各级应急办的统筹下,发布了确保食盐正常充足、平价供应的消息。同时,实行24小时调运、配送,确保超市、商场、便利店、农贸市场内小包装碘盐的充足供应。

  一些地方物价部门也明确表示,将加强对超市、农贸市场,包括小型商店的巡查力度,打击乘机囤积碘盐居奇、哄抬物价的不法行为,确保市场稳定有序。

  尽管17日上午不少超市和便利店恢复了碘盐的正常供应,但仍有不少消费者在成批量抢购食盐。

  联合国媒介与传播研究会会员、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副教授何镇飚认为,公众对自身安全状况的忧虑、以及相关核知识的匮乏是造成这次非理性抢购的原因所在。

  他说,尽管政府权威部门在危机发生后,通过媒体多次发布了“食盐供大于求、储备充足”“食用碘盐无益防辐射”等权威信息,但仍无法阻止公众排队抢购。

  “由此看来,在危机来临时,运用大众传媒发布权威信息,阻断谣言传播路径的传统应对方式并不十分有效。”何镇飚说,从碘盐可以防辐射的谣言到抢盐的过程中,公众采取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

  专家表示,进一步提高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已成当务之急。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除了通过新闻发布会、广播、电视直播等方式迅速发布消息的同时,还应该在语言表达的清晰、准确、通俗、客观,以及传播载体和方式的选择上下更多功夫,以提高公众对信息准确性、真实性的认可度。

  “更重要的是,应该将这些信息传递、科普宣传的工作做到前头。资讯的及时、透明,甚至或可避免这场危机的出现。”何镇飚表示。

  “这次碘盐抢购,给政府如何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全新的思考。”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说。他称赞浙江两位省部级官员在这场危机中利用实名微博化解民众焦虑、稳定民心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17日在看到网民“请领导关注抢购食盐现象”的微博留言后,及时用环保部门的监测结果回复网民,来缓解大众的紧张情绪,并承诺食盐保证供应。浙江省分管医疗卫生的副省长郑继伟同样也在微博上留言给大家打气鼓劲,并明确表示:“已部署,盐会有的。”

  经过多个部门的齐心努力和媒体的广泛宣传,这场源起于日本核泄漏危机的恐慌性购盐得以平息。(记者 张乐)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