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河南督导调查的农业部官员表示,只要是抽检自然会有漏洞,“瘦肉精”事件暴露出整个监管链条上的缺陷。据了解,济源双汇公司已于3月17日起召回市场流通产品。截至目前,已召回肉制品2000多吨、冷鲜肉70多吨。(据《新京报》)
应该承认,很多时候,出了问题其实并不可怕,假如真能以此为契机推动对于问题的求解,倒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从这个角度来看,既然“瘦肉精”事件暴露出监管链条上的缺陷,农业部官员也看出了抽检所带来的漏洞,“亡羊补牢”或许也为时未晚。
不过,假如就此认为“瘦肉精”事件会带来食品安全问题的转机,甚至认为由此暴露出来的监管链条的缺陷能够就此得到弥补,显然是过早乐观了。事实上,类似的监管漏洞与缺陷,其实绝不是什么新鲜玩意,甚至连公众都颇有“审丑疲劳”之感。
君不见,从乳业的三聚氰胺到肉制品的“瘦肉精”,同样的剧情几乎接二连三、如出一辙地上演。不仅如此,几年前便已曝出的“三聚氰胺门”,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彻底关闭,三聚氰胺奶粉更是时不时地重出江湖。连三聚氰胺的梦魇还未能完全消除,指望“瘦肉精”能毕其功于一役,显然不免天真。
事实上,尽管对于“瘦肉精”,连普通的老百姓也许都不陌生,但是,到了监管层面,却有诸多责任尚未落实。君不见,在农业部门的口中,“瘦肉精”居然没有监管的依据,应该由商务部门主要负责,农业部门的驻场检疫人员开具的检疫合格证明与是否含有“瘦肉精”无关。而到了商务部门那头,“瘦肉精”则又成了由农业部门主管。既然“瘦肉精”的“皮球”才刚刚“开踢”,连皮球落地都还遥遥无期,所谓亡羊补牢也就更加无从谈起了。
某种程度上,既然连检测“瘦肉精”的部门都找不到,就算是所有的猪都一头不落地被检测,也同样无济于事,这个时候,“瘦肉精”的监管漏洞显然并不能轻描淡写地拿“抽检”制度来当替罪羊。不仅如此,仅仅拿监管链条的缺陷来说事儿,同样有避重就轻、推诿责任之嫌。毕竟,即便监管链条上真的还缺失“瘦肉精”这一环,但是,连老百姓都耳熟能详,连记者都能调查出来的漏洞,作为专业的监管机构却似乎手足失措,恐怕不只是存在缺陷和漏洞这么简单,尤其是当合格章竟然与有无“瘦肉精”无关时,监管本身是否存在着其他问题,倒是更需深究。
一言以蔽之,当监管链条的漏洞每每成为黑洞,而且往往还是无底洞,啥都可以往里装,也就并不意外了。而一条漏洞百出的监管链条,仅仅靠“打补丁”,恐怕已无济于事。( 武洁)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