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两会至今,众多官员说话日渐口语化、幽默化、个性化。虽然让所有官员都能“亲民地发言”显然还需要一个过程,但“官话”的演变至少经历了三个阶段:千人一话,说雷人话,个性化表达。(3月22日《国际先驱导报》)
官员说话更亲民,诚然是官话体系的一个进步,必将使官员与公众的对话更轻松,有助于公众表达真实想法。这种进步的动力不仅来自官员群体自身,也得益于公众的推动。随着公众权利意识的增强,那些漠视公众权利的雷人官话在经媒体披露后,往往会引起公众普遍不满,以负向反馈的方式成为驱动官员转变话语风格的动力。
其实,官员说话到底能说出什么“干货”,能不能解开公众的疑惑,响应公众的诉求,与其作为是否一致,这些东西远比官员怎么说话更为重要。比如龙永图先生的面孔常常比较严肃——他本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不否认这一点——但他在担任官员时的讲话常有新意且简洁明了,颇受公众欢迎。
说到底,公众对官员话语感兴趣,其实是关注自身权利的一种表现。公众的知情权能否从官员的话语中得到满足,公众的权益能不能经由官员的话语得到扩展,这些才是公众关注官员讲话的聚焦点。至于官员是不是幽默,是舌绽莲花还是慢条斯理,是口语化还是文绉绉,这些都是细枝末节的事。
河南省交通厅曾有连续四任厅长“前腐后继”,第二任落马厅长张昆桐一上任就向下级宣示:“让廉政在全省公路上延伸!”如此口语化、个性化的表态,结果又如何?
过于关注官员说话的口气、措辞,其实大可不必。现在,具有现代政治常识的公众越来越多,面对现状,与其津津乐道于官员讲话的风格,何如多关注官员到底在说些什么,在保障与发展公众权益方面究竟做得如何?
邓辉林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