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云南藏区翻身农奴话今昔(图)

2011年03月28日 21: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云南藏区翻身农奴话今昔(图)
83岁的卓玛央宗(右)和村里的老人回忆当年的农奴生活 作 者:任东
格桑的妻子七林央宗准备做饭 作 者:任东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迪庆3月28日电(杨亚伦 刘云 胡远航)今天是西藏百万农奴翻身纪念日。52年前,西藏各族人民进行民主改革,广大农奴分得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废除了农奴对农奴主的人身依附。千百年来被当作“会说话的牛马”的农奴和奴隶,第一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28日,记者走进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小中甸镇达拉村,见到坐在村口松木堆上晒太阳的83岁藏族老阿妈卓玛央宗,忆起当年给奴隶主当奴隶,天还没亮就开始下地干活,干到月亮出来才收工。“我从12岁到26岁,一直为农奴主卖命。吃的是黑麦粥和鸽子蛋大小的糌粑,吃不饱穿不暖,稍不如意,奴隶主就拿木棍和皮鞭抽打。” 卓玛央宗说。

  坐在一旁的拉茸春批老人说:“那时,不要说穿的,穿鞋连底都没有。”另一位藏族阿妈孙诺卓玛说,解放前她只有5岁,父母亲都是农奴,吃的没有,穿的没有,鞋子也没有。“现在吃的有了,穿的有了,心情也好。”

  说到现在,卓玛央宗饱经沧桑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老人说,“以前和现在没法比,吃穿不愁,儿子也很孝顺。年纪大了,干不了别的事,每天就坐到村口来晒晒太阳。”

  在小中甸镇和平村小中甸村民小组,一位叫格桑农奴的藏民将我们引到一栋3层藏式木楼里,这是他3年前盖起的新房。400多平方的藏式楼房里,客厅正燃着温暖的炉火,炉火上两个巨大的子母铜炉翻滚着热气腾腾的开水,纯木雕的藏式雕刻着吉祥如意四个字。

  格桑自豪地向记者展示客厅里的水房,上面挂满着他从鹤庆新华村定制的20件套的铜炊具和2个直径一米的黄铜水缸。“木雕花了5万,水房铜器花了1万,墙壁上挂的十几幅藏八宝画是请当地的画师画的,只花了5000元。”这位农奴的后代今年45岁,说起藏区解放60年的变化,格桑说,“简直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近年来,迪庆州政府对藏区农民关怀备至,格桑家及迪庆藏区农牧民早就有了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高原牧民子女学生补助,农业税也免了。

  “我家有8亩地,去年收入达2万元。今年,我准备种3亩青稞,2亩洋芋,1亩油菜,2亩蔓菁。25岁的儿子正在地里犁地,准备春耕呢。”说起今天的生活,格桑的媳妇一边给我们倒水,一边憨笑地说,“今天的日子好过喽,2009年全村23家人还组成旅行团到北京旅游。”

  第一次到北京的格桑7点钟站在天安门看升旗仪式,随着五星红旗徐徐升旗,在那庄严时刻,每个人都情不自禁地向国旗举手敬礼。仿佛还沉浸在北京之行的回忆中,格桑喃喃地说,“在毛主席纪念堂,我们23家藏民每家都向他老人家献上了雪白的哈达。当时,我们全都哭了。”

  解放前,格桑的父辈过得十分凄惨,全家7口人挤在一间只有7平方米的木楞房,衣服当被,白天穿,晚上盖,吃的是野菜和青稞杂粮,家里穷的连一头牦牛都没有,更谈不上识字上学。

  “我兄弟4个共有7个小孩,出了5个大学生。大哥的儿子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参军入伍,现在西藏那曲当上尉副连长。二哥的儿子海军工程学院毕业,现在北海舰队当一名军官。其他几个兄弟也十分争气,大哥格桑江楚在家务农,去年新建了一栋3层的藏式小楼,家里光牦牛就有十多头,还养了8头猪。弟弟格桑达瓦是公务员,现在担任香格里拉公安局副局长。二哥则在县城开了一家藏式餐厅,还买了一辆奇瑞越野车。”谈起这些,格桑神采飞扬。

  火塘的火将格桑的脸映的通红,客厅神龛里供着班禅大师和毛主席的像。“那是前年在北京旅游时从毛主席纪念堂请回来的。”格桑很认真地对记者说。

  记者离开时,太阳开始下山,远处的雪山闪着金光。格桑的妻子七林央宗正在舀米准备晚饭,安详的小中甸村一栋栋漂亮的藏式小楼炊烟袅袅。(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闻育旻】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