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亿农民工不能有效融入城市社会,显然有失公平,长此以往,还可能在城市内部形成新的二元结构,累积更多社会矛盾。是时候诚意接纳农民工、让他们有效融入城市社会了
农民工、二代农民工……人们已习惯这样称呼,甚至农民工自己。
有什么不对吗?“我们还是农村户口,即使一年到头在大城市工作生活,但城市里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没我们的份儿,不能在这里参加中考、高考,社会保障也不一样,将来我们有孩子,恐怕也一样。我们当然不是城市人。”有的农民工这样说。
似乎又有些不对。“除了户口在农村,我们和城里的年轻人一样,在城市长大,在城市工作,一天农活也没干过,以后也不会回去务农。为什么城市的繁荣我不能分享,为什么我始终不是城市人。”有的农民工不满。
我国约2亿农民工,他们已经成为城市产业工人的主体,建筑业的80%以上从业者、加工制造业60%从业者,都是农民工。特别是其中的二代农民工,多数在城镇长大,没有经历过父辈那样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化过程,对城市生活环境比对农村生活环境更熟悉。即使是那些成长在农村的二代农民工,务工前也和城里的同龄人一样,多数时间在学校读书,不熟悉农业生产。据全国总工会统计,89.4%的二代农民工不会做农活,在城市就业的动机主要是“追求梦想”,将来选择“回乡务农”的更是微乎其微。
二代农民工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职业角色上认同在城市的职业身份而非农村的户籍身份。城市较高的收入水平和更多的工作机会、相对完善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较好的教育条件,对农民工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们有着强烈的融入城市社会的意愿。大量农民工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并被统计为城镇人口,事实上也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农民工大规模进城务工已有近30年、二代农民工已占到农民工总量六成以上,绝大多数农民工仍处于城市边缘,不被城市主流群体认同接纳,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不能平等享受城市基本的公共服务,更缺少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渠道和机会。
在许多地方,城市管理者把有限的公共资源向本地户籍人口优先配置,对农民工缺少基本的服务意识。特别是当城市管理面临一些矛盾时,比如本地人口就业困难、城市治安不好、人口压力大,总是首先把农民工作为调控对象,加以限制、清理。而我国目前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也以各地户籍人口为依据,客观上促使一些人口流入集中的地区不愿为农民工提供平等待遇。
上亿农民工不能有效融入城市社会,显然有失公平,长此以往,还可能在城乡二元结构之外、又在城市内部形成新的二元结构,累积更多的社会矛盾。二代农民工已经形成,难道还要让农民工群体固化,形成三代、四代农民工吗?
是时候诚意接纳农民工、让他们有效融入城市社会了!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国家财力不断增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展明显,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十二五”规划也对农民工平等就业以及提高城镇化率作出了部署。虽然农民工有效融入城市社会,还需要跨越许多障碍,不是短时间就能做到的,但至少应该明确朝着这个方向迈进,而不是继续制造农民工在城市里与其他群体间的鸿沟。白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