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锌:
这里统计口径从财政上来说,因为我们也看到这是财政局来公布的,财政上我所理解的公车就是全额由财政拨款,直接来购买的,反映在财政里面。所以我想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比较容易理解它为什么选择了一个最窄的统计口径。
主持人:
即便是我们认可选择了最窄的统计口径这个前提,有没有可能比现在做得更好一些?
王锡锌:
现在看来,民众首先对公车的问题始终是高度关注的。我今天也看了一下,通过百度搜索北京公车的数量这个关键词,发现民众关注的网页接近800万个,所以关注度非常高。关注度高之后看到的问题就是民众,很多人觉得差距太大了。我觉得这里面首先是非常正常的,我们对北京市首次来公布公车数量的行为,毫无疑问是赞成的,我觉得是一大步。
主持人:
态度我们待会儿再表明,回到刚才我这个问题,我们即便认可了这个最小口径的统计方式,有没有可能比这几行的文字做得更好?
王锡锌:
其实我觉得完全可能在这一步态度的基础上做得更细一点。公车这个事可以说得细一点,比如说至少有两个方面,如果我们在这一次做到的话,老百姓就可能心里会更有底。
比如第一,我统计了全市公车的数量,能不能够讲各个单位所拥有的数量也能公布,因为如果你公布了每个单位有的具体的数量,那么很多人就可以看看我公布这个单位的数量到底是不是准,因为一旦具体以后,民众的监督,包括内部和外部监督就能够有谱了。
主持人:
还有提出信息公开的市民,他不仅要求数量,也要求了车的型号或者是规格,但是这些信息我们并没有能够找到。
王锡锌:
对,我觉得公车这个型号的请求,应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合理的请求。当然北京市也说了,在后续决算的时候也会来公开,因为这里面涉及到公车有没有超标的问题,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在现有基础上做得更细一点,其实两方面的差距,感受的差距,我想完全可以再小一点。
主持人:
您刚才要讲的被我打断,就是这个态度问题,比如说我们作为公众,如何看待这一次往前走了一步的公开?作为政府,又如何看待公众对于公开的一个质疑?互相之间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立场?
王锡锌:
可能有的时候我们老在说,你不公开可能没什么事,但公开了会有很大的事。这时候一方面反映出从公开的主体,比如说政府部门,我觉得它必须要有一个意识,公开已经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政府管理的理念,所以不公开不等于没有事。
我想从态度上来说,第一步来公开,主动来做这个事,毫无疑问,我觉得应该是顺应了这个潮流。当然从民众的角度来说,其实我们肯定它公开的这种做法,我觉得民众索性质疑,或者有些不太理解的是你公开的数据结果,这两者不能混在一起。对于数据我刚才说了,如果把公开的工作不仅做了,而且做得更细一点,其实民众和政府的这种感受是可以走到一起的。
主持人:
公开是一个共识,如何公开还需要更大的一个坦诚和智慧,稍后我们继续。
(播放短片)
解说:
4月1日,当北京官方公布公车数量的新闻被公众传阅,财政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2011年部门预算,成为今年首个晒账本的国家部委。中央部委公布部门预算已经不是新闻,人们更关注这一份账单的成色。和去年相比,去年收支预算总表仅列出一般公共服务、外交等七个大支出内容,共计15行,而今天的收支预算总表,虽只公布了6个大支出内容,表格内容却达到了46行。而解释收支预算总表的说明性文字,也随着内容的细化水涨船高。从去年的1200余字,猛增到近3000字。
电话采访:
贾康(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它的意义就是能够落实公众的知情权,这个实际上已经引出公众在公共资源配置、公共财力使用方面的质询权、建议权、参议权,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最后落实到人民群众对公共资源配置的决策权。
解说:
除了收支预算总表,公开内容细化的进步更体现在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中。去年的这张表单,同样仅有15行,列出的内容也只包括科目、合计、基本和项目支出四项,而今年的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却扩充到42行,并首次列出了去年支出预算数和执行数。今年预算数,今年预算数与去年执行数的增减对比。
电话采访:
叶青:老百姓关心每个部委它的钱增加减少有没有道理,通过把上一年的预算数、执行数和今年的预算数进行一个横向的比较,就可以体现出来了。
解说:
此次配合去年支出执行与今年支出预算的增减幅变化,财政部还公布了多达4000字的说明文字。除了对有关支出口径进行界定外,还逐一对各支出项增减的原因进行解释。相比之下,去年的财政部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说明,却只有不足300字的界定性文字。更具体、更细节、也更读得明白,但公众在比较这些变化的同时也发现,三公支出并未见到,而这已经成为自今年两会以来,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杜黎明(全国政协委员):
据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目前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已达200多万辆,每年的消费支出已达1500亿至2000亿之多。据国家发改委调研报告显示,公车使用有三个“三分之一”,办公室占三分支一,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支一。
解说:
也正是在今年两会上,三公支出的公开已经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高强,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将在今年6月报告的2010年中央财政决算,就会公开去年的三公支出。而在两会后不久,3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表示,2011年继续压缩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今年6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中央财政决算时,将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情况纳入报告内容,在离承诺日期只有两个多月的当下,此次财政部公开部门预算,公众强烈关注三公支出内容也就顺理成章。
贾康电话采访:
现在还没有把这些数据从各个科目里边抠出来,据我们所知,要把这些数据抠出来,这个工作量很大。
主持人:
三公消费的公开,要怎么样做才能实在、有意义?难度在哪儿?我们先听听专家观点。
电话采访:
蒋洪(上海财经大学教授):
首先它在统计上面,应该覆盖整个政府所管辖范围,包括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另外就是就每一类的公共、公款消费,应该分门别类进行报告。比如说餐饮费、差旅费,出国费、会议费、接待费要分门别类。第三就是分门别类以后,还要把它具体化。比如说差旅,你必须细化到一定程度,公众才能够判断这笔差旅费合理不合理。所以我说就是从这几个方面,如果能够加强透明的话,那我觉得就是三公消费信息公开,就会变得更有意义。
主持人:
前面专家提到了公开、透明,细化这是关键词,但似乎做起来有难度,难度在哪儿?
王锡锌:
其实刚才我觉得贾康先生说得很清楚,比如三公这一块儿,我们通常说的公款招待,公务的招待,还有公费的出国考察,以及公车消费,是所谓的三公。在我们现有的整个预算支出的科目里边,其实并没有列出,因为我们现在财政是按照支出的功能来分类的,不是按照支出的经济分类。这样的话,花了多少钱可能知道,但是干了什么事不太清楚。所以今天如果你再反过来说,三公必须要公开这一具体花费了,那么总理也承诺了要推进这个事,这就变成把原来分散在各类支出的,涉及到三公的费用拎出来,然后重新再做一个加法。
主持人:
原来并没有这样的项目,甭管是外行和专业人士,你看到这个预算,也看不到这几项?
王锡锌:
没有这种科目,其实它的难题一个是预算编制的时候,原来可能我们没有关注或意识。
主持人:
这种新的模板出来,才能看到这些东西。
王锡锌:
对,我觉得毫无疑问,在整个预算的编制里面,将来为了减少所谓的难度,毫无疑问,从科目上是不是应该把这些具体的用途,比如三公这一块儿。就是我们老百姓说的,你用这些钱到底去干了什么?这个东西如果清楚了,将来决算的时候就比较简单了。
主持人:
其实这也提到一个所谓政府信息公开,既然要想公开,就要让公众能够一目了然,看得清楚。比如像北京市刚才这个车辆统计,这么几行话,我们还要通过更多的语言进行分解才能理解,所以这也是财政公开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王锡锌:
其实我们今天关注的两个点,一个是北京市的公车数量公开,还有财政部关于预算的公开。从公开的行动上来说,每个人都说好的,但是公开了以后,为什么大家都会提出更多的需求?我觉得这就回答了公开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公开就它的内容上来说,必须要有质量,没有质量、没有成色的公开,你引来的可能是更多的问题,可能被别人觉得你还不如不做。如果要想有成色、有意义,无非是把账算得更明白一些。刚才包括蒋洪先生谈到,你怎么样做得具体 、细化,然后不要简单地只是按照功能支出,要按照它支出的经济来做,这样老百姓才能看得懂。所以我觉得总理讲的我们花了多少钱,干了多少事,都要让民众知道,但可能还需要有一点,逐步地让我们知道干了什么事。如果这样的话,整个财政的信息公开,可能不仅仅做了,而且做得有成色。
主持人:
那我们可不可以期待三公消费的公开一步到位?
王锡锌:
从每一个纳税人来说,应该说我们有理由来期待。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从信息公开的需求,比如对三公的支出,具体的信息来说有强烈的需求,我们也看到了有比较明确的、积极的回应,这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但我觉得民众在考虑这点的时候,也许我们还需要看到有一些耐心,比如我们今年看到有一些按照新的统计方法,有一些具体的数据出来。如果开启了,明年我们就会有一个比较。你说在这个基础上不再增加,明年有更多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