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的学生……”这是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近日发的一条微博,也是他对研究生提出的要求。他认为,“对高学历者来说,财富意味着奋斗意识和汗水,贫穷意味着无能、懒惰、耻辱和失败。”(4月6日《天府早报》)
在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社会背景下,有关金钱、财富的话题总能刺激人们敏感的神经,董藩教授的这条微博自然引来不小争议,多数网民认为教师不应该用金钱来衡量学生。董教授回应称这只是一句励志的话,从微博的原文看,他也似乎意在鼓励学生努力奋斗、合法致富,并通过自己致富带动社会致富:“自己富了意味着创造了很多GDP、税收、就业岗位,社会贡献大,也帮助了低收入者,并避免自己、家属及亲属成为社会负担”。
鼓励学生毕业后努力创造财富,这当然没有问题,毕竟我们所处的时代早已不再视金钱如粪土,国家鼓励每一个人通过合法合理的途径致富,老百姓也愿意将合法致富者视为成功人士,并从别人的合法致富中受益。但董教授此言为什么令人反感?为什么招致多数网友的批评?我想主要问题在于他的衡量标准偏执得近乎霸道,一竿子将绝大多数人打翻在地。
身为大学教授的董藩应该也有研究生学历,并且也有40岁,他自己是否有4000万身家?如果没有,是否意味着他是无能的、懒惰的、耻辱的、失败的?董藩拥有多少财富我们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拥有4000万身家的大学教授少之又少,准确地说,大学教授如果是合理、合法致富,一般情况下不可能有4000万身家。那么,能说一个人当上大学教授仍然是无能的、失败的吗?如果做大学教授仍是无能和失败的,普通老百姓哪里有脸苟活于世?
大学教授希望自己的研究生将来个个成为富豪,首先需要扪心自问,自己是否传授给了学生足够的知识和本领,大学教育是否让学生拥有赚取巨额财富的能力。在这方面,众所周知,中国高校的表现令人失望,一个茶壶十几个杯子,导师和研究生难得谋面,研究生沦为导师的廉价劳动力,以粗放式“圈养”培养出来的研究生,能顺利找到工作就很不错了,还奢谈什么个个成为富豪。
研究生学历看上去是高学历,问题是社会上拥有这种高学历的人太多,人人都想成为拥有几千万财富的富豪,怎么可能?很多研究生毕业后连份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而在现实国情下,他们创业的空间并不广阔,要求他们在短短十几年里个个成为富豪,这与其说是鼓励学生,不如说是苛求学生。如果以40岁、4000万身家作为衡量标准,那么绝大多数人都是所谓的失败者。董藩教授这一竿子,将绝大多数人打翻在地,在他们身上贴上无能、懒惰、耻辱和失败的标签———这不是励志,而是一种无端的羞辱。
高学历者能否成为赚钱机器是一回事,愿不愿意成为赚钱机器又是一回事。很多研究生毕业的人,甘愿去做一名普通劳动者,他们的奋斗意识体现于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平凡或不平凡的贡献,拿着并不丰厚的薪水,过着自己知足常乐的小日子;很多研究生毕业的人,甘愿去偏远地区做一名教师,他们的奋斗意识体现于以自己的贫穷和付出,为偏远地区的孩子赢得希望和未来。这样的人,怎么就是无能、懒惰、耻辱和失败的呢?
鼓励学生努力奋斗、合法致富没什么不对,错就错在你提出的标准过于高蹈,将绝大多数人打翻在地,羞辱着绝大多数人的尊严;错就错在你提出的标准过于单一,将拥有大量财富作为成功的唯一标尺,将“拜金主义”视为教育的真谛。40岁、4000万身家这样的羞辱性励志,也许能鼓励一部分研究生努力奋斗,但更有可能让更多研究生精英意识膨胀,目空一切,眼高手低,急功近利,结果在现实面前处处碰壁,撞得鼻青脸肿,要么真的沦为无能、懒惰者,要么不择手段巧取豪夺、牟取财富,这才是真正的失败和耻辱。 □晏扬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