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环评造假致污染事件频发 专家吁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2011年04月07日 11:21 来源:半月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环评造假致污染事件频发 专家吁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资料图:2007年12月13日,厦门举行PX项目环评公众参与座谈会 魏培全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由环评造假导致的污染事件近年来接连发生,湖南郴州“血铅超标”、安徽怀宁高河镇儿童“血铅超标”等一系列恶性环境事件,后面都有环评造假的黑手。当公众将环评机构、环保部门告上法庭,作为政府控制环境风险的重要手段,本该为环境严格把关的环评制度却不断遭遇信任危机。半月谈记者最近在江苏、安徽、北京等地深入调查假环评出笼真相,寻求让环评回归独立与公正的解决之道。

  环评产业链利益交织,速成出炉的虚假环评报告岂能挡住污染项目

  上建设项目必须有环境评估,于是越来越多的人盯上了“环评”这块肥肉,催生了一条包括项目业主、环评机构、地方政府部门等在内的产业链。在这条利益交织、环环相扣的产业链下,环评造假禁而不绝。

  环境保护部2010年6月发布的《关于2009年环境影响评价机构抽查情况的通报》显示,75家被抽查的环评机构,30家出现了质量和管理问题,比例高达4成。

  2010年7月3日,福建紫金矿业紫金山铜矿湿法厂发生废水渗漏事故,约9100立方米的含铜酸水外渗引发汀江流域污染,仅棉花滩库区死鱼和鱼中毒约达189万公斤。事件发生后,公众声讨企业的同时,也在质疑如此严重污染的企业,其环评报告究竟是怎么出炉的。

  “环评不透明是引发公众质疑的关键原因之一。”为环保事业奔走多年的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环评是一个纯粹技术的过程,缺乏公众的参与,整个流程都处于不透明的状态,最终形成的环评报告也不对社会公开。多年来,尽管相关专家和环保组织一直在呼吁公布环评报告,但进展并不顺利。

  安徽省环境监察局副局长魏继伯向半月谈记者介绍说,环评是政府行为,一般是委托第三方环评机构进行技术报告,由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把关。环评的目的是看企业的项目和行为是否符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是否符合相关技术规范以及当地的环保实际情况。

  据调查,目前环评行业主要由设计院所、环保系统人员以及民营公司三部分构成。市场上民营环评机构所占比例逐渐增多,其他的都是环保局的二级机构或者设计院等下属的机构。安徽省环境保护厅环境影响评价处处长项磊介绍说:“安徽省内现有环评机构30多家,事业单位、企业等各种性质的都有,环科院、环评所等跟政府部门有关联的机构归我们行业主管,社会上的机构没有行业主管。在业内民营机构仍处于初级的市场淘汰阶段的情况下,种种恶性竞争屡见不鲜。”

  市场需求日益扩大,环评行业却跟不上市场发展,环评单位资质参差不齐,使得环评造假盛行。截至去年9月,全国共有1091家具备环评资质的机构,9000多名获得执业资格的环评工程师。而当年全国需要进行环评审批的项目却有30多万个。

  曾任江苏省仪征市环保局党委书记的侯宜中表示,目前环评市场作为卖方市场,具备资质的“合法”工程师供应远远跟不上各种新建、扩建的项目数量需求。有的环评机构,一个月可以做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环评报告;有的干脆瞎编,内容弄虚作假,速度快的一两天就能交货,甚至出现了报告封面和内容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在业内,环评报告甚至有了“速成报告”之称。“这样的环评报告怎能挡住污染项目?”侯宜中说。

  由于社会上民间环评公司数量激增,外挂环评公司也成了普遍的现象。安徽省科学技术咨询中心是一家环评甲级单位,是安徽省科协的下属二级单位,自负盈亏。对于乱象丛生的环评业,该中心企业管理顾问部副部长贾伟华无奈地表示:“外地借证的情况很普遍,对于行业内的从业人员来说是心知肚明的事。”

  合肥市某研究所注册环评工程师孟银女士(化名)说,现在只要是动工的项目,包括新建项目和技改项目,都涉及环评,市场需求特别大,来不及消化,项目不等人。现在很多民营评估公司为了开拓市场,直接到外地设一个办公室,雇点人就开始接项目了。

  孟银向记者进一步透露环评报告速成的门道:很多时候一个取得资质的环评公司在外地设立办事处,但是真正对外地项目进行环境评估时并没有派出公司内的正规环评师,而是找在校学生或其他有相关经验的人士来做环评报告书,环评公司只是在报告书上附上资质证明和相关环评师的签名,环评公司往往对该项目的实际情况并不知情。但是,这样的情况在环保局进行检查时却很难发现,即便事后查出问题,也难以获得证据证明环评公司借出过自身资质制造了虚假环评。

  项磊表示,在环评报告上弄虚作假的企业,赚的都是环境成本。一些落后工艺,明知不能上马,不可能通过环评的,就会采取造假行为,被发现就关门大吉,反正成本也赚回来了。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